您的位置  工业科技

“轻医美”的困惑

【编者按】作者认为,以消费频率的高低来划分业态,虽然在轻医美重医美的划分上大部分贴合,但是它看上去仍然不是将医美分为轻重的理由,以及将医美分为轻重的必要性。

本文发于丽格李滨,作者李滨;经亿欧大健康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就医者接受大腿内侧热玛吉治疗,术后第二天即前往法国玩耍,穿牛仔裤……回国的时候,已经发生感染,患者要求医生到家中治疗,理由是怕别人知道;医生竟欣然接受,到患者家中换药一月有余,结果从感染改成溃烂,收拾不了了。然后,医生辞职,把锅甩给了医院,几十万的赔偿是跑不了的。

这个案例,可以总结分析的地方很多。有一点,一般人都不会注意到,但却是这个事故最大的原因:那就是,医患双方都把这个治疗,看得太简单了。双方共同的草率,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医院赔几十万固然冤枉,可是一位年轻女人大腿内侧的一块皮没了。

我一直不太理解“轻医美”这个概念,也不知道是谁发明的,至今还没有出现确切的概念,更不知道是为了给行业做细分,还是别的什么目的,总之,没有打听到具体的定义;曾经请教过不少业内人士,说法更是五花八门,莫衷一是。

我对“轻医美”最初的理解是指“非手术”的医美项目,包括光电治疗、注射微整形和线雕,以是否需要进手术室,作为划分轻重的标准。但凡不必进手术室的项目,似乎都应该归入“轻医美”的范畴。

后来越想越觉得问题不小,微整形弄不好,照样能要人命。肉毒素可以打出植物人;玻尿酸可以打成栓塞,有要命的,也有失明的;激光打不好,可以造成重度烧伤。但是这些治疗被冠以一个“轻”字,会让人误以为它们比手术风险小、痛苦小、动静小,引起各个方面的轻敌,最终导致严重后果。

所以,一个“轻”字,可能会让人误入歧途。其实,非手术的风险,并不比手术低多少。

有人说轻重是以“代价”大小作为标准的,“代价”是什么?无非是患者承受的痛苦、花费的时间,或支出的金钱。

可是所谓“轻医美”,哪一种代价都不一定比手术小:治疗时间上也看不到“轻”的意思,一次激光可能就要一两个小时,一次注射也可能需要几个小时,而许多小手术不到半个小时就解决了,只是术后恢复期可能比非手术治疗长。

在疼痛上,非手术可能比手术要疼上好几倍,脸上涂抹一些国产的没什么效果的表麻膏(进口表麻膏大都没有证),对激光治疗或注射填充的疼痛感减轻有限;手术麻醉无论是全麻还是局麻,效果都还不错。

钱的问题上,手术与非手术的价格早已分不清谁占优势,微整形的价格战,并没有便宜客户或患者多少,只是医疗机构没什么利润了,便宜统统给了上游供应商。史上最贵的医美项目或案例,都是出在注射项目上。所以,价格上丝毫分不清轻与重。

有人说“轻医美”的出现,是因为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比较“轻”,所以这类轻决策的医美项目,可以称之为“轻医美”。这话听上去很有道理。这或许可以认为是“轻医美”概念产生的“消费决策说”。

“午餐医美”这个概念曾经风靡一时,说的是一些简单的护理型医美项目,完全可以在午餐时间解决,比如激光脱毛、光子嫩肤、中胚层疗法等等,消费者决策起来十分简单容易,不用太多的心理建设。激光脱毛几乎已经成为当代女性的刚需,人人都需要,日本曾经出现过许多街边的脱毛店,只做脱毛这一个项目,可谓“轻医美”最极端的代表,但是没过多久便销声匿迹了。

在激光仪器刚刚兴起的那些年,投资人幻想过“去医生化”的问题,以为有了现代化的激光傻瓜机,请个护士甚至美容师都能操作,再也不用看医生们的脸色,更不必受制于人。但是这也只是那些不懂医疗的投资人的一厢情愿,对医生的轻视导致了治疗效果的差评;那些配套性的简单项目,无法支撑一家机构的生存,特别是价格战,让非手术的不少从前盈利的项目沦为“引流项目”,因此,单纯依靠简单项目为主营业务的医美机构,失去了生存空间。

所以,虽然“消费决策说”有它的道理,但是市场没给微小型医美机构留出生存空间;而且在中国,单纯做简单项目的机构,恐怕连医疗机构的牌照都无法取得;既然取得了牌照,谁又能甘心只做些边边角角的配套项目?

尽管高频与低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但是它的确是划分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最重要的标准,非手术治疗可以是高频的,手术治疗一定是低频的,除非给人家弄砸了,要不断地修改。

低频项目与高频项目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它带来了营销方式的不同,高频项目更注重老客人的复购,低频项目则关注新诊;而这个特点的区别恰恰与手术项目与非手术治疗的差别大致吻合。

从业态角度出发,低频项目为主的机构希望用高频项目做补充,甚至从高频客户中寻找转化,因为高频项目的利润率通常低于低频的手术项目。然而那些以高频项目为主业的皮肤美容机构,一旦解决了生存问题,它们对低频项目的需求度却没有那么大,而是可能出现相反的局面,它们排斥低频的手术项目,因为在皮肤美容医生眼中,外科手术的风险可能更高。

以消费频率的高低来划分业态,虽然在轻医美重医美的划分上大部分贴合,但是它看上去仍然不是将医美分为轻重的理由,以及将医美分为轻重的必要性。

如果认为应该从供给侧的技术高低来划分“轻医美”的话,可能会带来长远的隐患,有些投资人觉得轻医美的技术门槛低,对医生的依赖程度不高,可以降低人力成本,但事实证明这是对行业认知的误区。

究其根源,“轻医美”模式的出现,源于“去医生化”的思潮,在纯粹由投资人主宰医美行业的时代,投资人希望医生们“听话”,完全为投资人的商业目的服务,彻底抛弃医疗本质和原则,应该说“轻医美”概念的滥觞,为大量的医疗事故埋下了隐患,也为“黑医美”的盛行推波助澜。

黑医美一般不涉足手术项目,而是从事所谓的“轻医美”,误以为这样做既简单又没什么风险;曾经猖獗一时的“黑培训”,一周的课程,便可以把一个毫无医疗背景的人培养成微整形的操作者,带来了井喷式的医疗事故,大批无知的求美者成为“轻医美”的受害者,这一点,恐怕是那些抱着“去医生化”想法的投资人始料未及的。曾经有三甲医院的专家透露,一段时间内,医院的病床上可以同时躺着七八位被黑医美打瞎眼睛的患者。

有人曾以对产品的依赖程度来划分医美的轻重,这是另一个维度,急功近利的医美投资人觉得对产品依赖程度高的医美项目,可以划归“轻医美”的行列,相比之下,对技术依赖程度高的医美项目,则是“重医美”。

这和上一段话说到的低技术门槛医美项目的谬误一脉相承,人们认为靠产品说话的医美项目不需要太多的技术,而且风险较低。这个误区的形成,可以说是上游供应商们的“功劳”,他们为了尽可能多地销售产品,对医美界的认识误区,乐见其成。于是,医生们成为医美产品的售货员。不少就医者进门就要求注射某某品牌的玻尿酸,仿佛医生的医疗技术不值一提,医生们的作用只是把产品填充到就医者指定的脸上的某个部位而已。

一个显而易见的结果是:“轻医美”的概念可能让医美行业离医疗本质渐行渐远。

总结一下:医美无轻重,弄不好都要命。

“轻医美”概念的出现,进一步拉低了医美行业的社会评价,令本来就纷乱不堪的中国医美行业,更加混乱。

医美行业的进步与良性发展,离不开对医疗技术的敬畏,而医疗技术,本没有轻重之分。

投资人也好,医生也好,可以选择自己的医美业务类型,每一种医美项目,都有自己的运营模式,做好了都能够取得医患双方的共赢,但是能否冠以“轻重”之分,则应该慎之又慎。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