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工业科技

疫情之后行业格局三大变量:有哪些新需求?药企如何重新定位?

【编者按】大量的新型冠状病毒确诊病例和需要医学观察的病例数,对于我国的医疗资源是非常大的挑战。疫情之后,本文所提到的三个变化因素将引发医药市场格局变化,从而出现一些新的需求和机会。

本文发于医药经济报,作者为边界;经亿欧大健康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大量的新型冠状病毒确诊病例和需要医学观察的病例数,对于我国的医疗资源是非常大的挑战。那么,对于药品产业来说,又有什么启发呢?笔者总结,疫情之后,以下三个变化因素将引发医药市场格局变化,从而出现一些新的需求和机会。

变量1:分级诊疗模式变化

药企产品定位如何重新定位?检测、影像外包服务将兴起?

2020年1月25日,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的《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社区防控工作的通知》就提到,要“充分发挥社区动员能力,实施网格化、地毯式管理”。社区网格化是指社区要建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组织体系,以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干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医生为主。这意味着,在未来的卫生预防保健康复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医生将越来越多地发挥其社区网格化服务的功能。

“疫区返回人员管理”中,要求疫区返回人员应到本地卫生院或村医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体检,每天两次体检,同时主动自行隔离14天。所有疫区返乡的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者,及时就近就医排查,根据要求居家隔离或到政府指定地点或医院隔离;其密切接触者应也立即居家自我隔离或到当地指定地点隔离。

此管理方式与国家卫健委正在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的分级诊疗方案非常相似。经过新型冠状病毒事件后,预计分级诊疗管理和家庭医生模式会被固定下来,个人的健康档案将交给社区统一管理跟踪。这也意味着慢性病、传染病的第一道医疗保障,将由社区服务中心完成。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水平可能参差不齐,短期内,整体医疗技术水平未必能够解决长期以来由二级以上医院负责管理的慢性病和传染病诊断和治疗的现状。另外,全国的全科医生的数量还有不小的缺口。

因此,预计将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三级医院形成医联体模式,并且“互联网问诊”和“互联网教育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等模式也会积极探索,从而大幅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水平。

对于药品行业而言,要关注:分级诊疗后,自己的产品的定位是什么?哪些医院和医生才是自己的目标医生?对于检测第三方公司而言,鉴于检测和影像都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薄弱环节,预计对应的外包服务会兴起。

变量2:物资紧缺问题何解?

医保药品招采政策,如何兼顾紧缺药、短缺药问题?如何保证更科学的以质量为基础的市场化竞争?

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的物资紧缺也是备受关注的环节。此次疫情危机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医用物资严重匮乏、短缺,不仅仅是缺乏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一些治疗用药品都严重短缺,部分医院的住院患者需要处方外购药品。

因为刚好面临春节,各生产厂家难以召回已经回乡过年的工人,并且全国都要求减少大家不必要的出行,更是加大生产复工的难度。近年来“腾笼换鸟”的政策下,带量采购政策的独家中标或不超过3家的中标模式让生产厂家有垄断/寡头的倾向。实际上,药品的生产厂家越少,系统性风险越高,在紧急关头未必能够符合质量要求地供应药品。多家生产有望降低风险,预计未来可能会以省或区域联盟为单位建设区域急需物资的生产厂家或联盟,引入区域链的管理模式,管理临床紧缺药品或短缺药品。

医药储备的难度加大与医药流通商业数量在下降有关。近年来,医改路径选择减少药品中间环节,推行医药耗材两票制甚至一票制、疫苗一票制等政策,压缩了商业流通企业的存在与价值链空间。药品耗材零加成、按病种付费等政策更是倒逼医疗机构降低成本应对,于是医药商业企业和医院选择压缩实物库存和周转期应对。这个在医药分开未能真正实施前本应由商业企业和医院终端承担的应急储备功能,如今成为“可被砍掉的成本”。

此外,在一些医院的用药推荐文件中,充满了对国产仿制药质量的不信任感。要让临床终端医生对国产仿制药放下成见,归根到底还是需要患者的临床用药数据(如真实世界数据)的总结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