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知识  杂谈

【曲艺杂谈】故纸堆里有真经

【曲艺杂谈】故纸堆里有真经

  20世纪上半叶,京剧经过百年的发展达到了全盛,名家辈出、佳作如云。衡量戏剧艺术兴盛程度的标准不外有二,一是名家多,二是作品多;衡量演员艺术水平的标准也有两个,一是唱念做俱佳,二是会的戏多。一名演员要想成为“角儿”,身上起码要有上百出的剧目储备。这个标准不是人为规定的,而是市场要求的。演员要想在完全自由竞争的演出市场中具备票房号召力,本身的艺术水准不达标不行,来来回回只演那么几出戏也不行,剧目数量与演员的能力是成正比的。这个要求不仅针对领衔主演,对配角演员、龙套演员同样适用甚至更为适用,因为会的戏多,找你来搭班的演出才多,方能养家糊口。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京剧已积累下了数千部剧目。

  然而,如今虽然账面上的家底丰厚,但在戏曲舞台上经常演出的京剧传统剧目却比较少,这个状况对于全国各个剧种来说都是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大量传统剧目的消失,关系着剧种特色淡化、表演技艺失传的问题,也关系到剧种的生死存亡。近年来,随着国家的重视,戏曲迎来了发展机遇,各个地区、各家院团结合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身的路径,有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创作新剧目,有的加强表演及编剧、导演、作曲、舞美等诸方面人才培养,有的着手于名家音像文字资料的留存,有的聚焦于观众群的培育,有的致力于剧种走出去……应该说,这些举措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戏曲传承发展营造了良好生态。但这些药方治“标”有效,想要治“本”却还差一味至关重要的“药引子”——对传统剧目的挖掘、抢救和整理。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在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大对戏曲传承保护力度的背景下,在准确掌握京剧艺术规律、正确认识京剧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开展挖掘、抢救、整理传统剧目的工作,极有针对性且富有远见。这一举措可谓追本溯源,是对京剧艺术从源头上的传承保护。

  首先,传统剧目中保留了戏曲艺术及各个剧种的文化基因。戏曲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参与了中国文化的形成进程。传统剧目从其故事、内容、思想、观察视角,到其构成元素、结合方式、所占比重甚至气质意蕴等诸方面都体现了戏曲的文化基因。戏曲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中国味道通过传统剧目得以完整保留,既呈现了全貌,又体现了进程。同样,每个戏曲剧种都有其生长的地域空间和文化背景,每个剧种的传统剧目中都留存和体现着这些空间与背景,散发着不同的气质与禀赋。正是这些独特之处赋予戏曲、剧种独立的美学品格和延续能力,如果包含它们的传统剧目消亡,戏曲、剧种的独立、独特便不复存在。

  其次,传统剧目是戏曲艺术及各个剧种艺术本体最重要的载体。戏曲艺术及各个剧种的艺术本体,是音乐、唱腔、念白、表演、故事、程式、行当等及其组合的方式。戏曲作为一门综合艺术,通过剧目来承载它的本体,因此,中国戏曲千年的积淀和精髓全在传统剧目中。资料显示,京剧的传统剧目近2000部,秦腔的传统剧目约3000部,其他剧种都有足以自豪的剧目体量,它们中留存下了剧种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声腔调乐器、灯服道效化等所有方面的全部规定、章法、要求及示范。可以说,传统剧目中有着戏曲、剧种的一切,传统一直也将永远哺育着当下的艺术实践。

  如果说挖掘整理传统剧目对于保护传承戏曲艺术及各个剧种的深远影响尚需时间慢慢检验,那么对于演员表演技艺提升的积极效果则可谓立竿见影。大家普遍认为现在的戏曲演员身上的“活儿”少,大师们的很多精湛技术、技巧失传。事实上技术与技巧是随着大量传统剧目的消失而失传的,抢救整理传统剧目同时也抢救了技术、技巧。这次挖掘整理,天津京剧院的老旦李宏就从《目连僧救母》这个剧目中学习并通过苦练掌握了濒临失传的口含银灯演唱的技术。像李宏这样有着一定知名度的中青年艺术家,只有在面对传统戏的演出时,才能知道自己的短板和不足,发现与前辈艺术家的差距,这无疑对于他们不断锤炼和提高自己的艺术有着很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