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知识  杂谈

为了管理而管理的学校必将成为未来的“弃婴”

为了管理而管理的学校必将成为未来的“弃婴”

  目前,“教育应着眼于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已成中外教育界的深刻共识。 而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已有明确描绘: “我国物质文明、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 ”

  所谓文化治理,又称为“基于价值观的管理”,它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塑造共同价值观为手段的管理模式。强调应始终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性,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组织目标的实现和人的价值实现为最终管理目的。这其中蕴含着一种“文化人”的人性假设前提。

  “文化人”假设是由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创立的,其名著《人论》提出:“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来取代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指明人的独特之处,也才能理解对人开放的新路——通向文化之路。”

  虽然有学者认为这一假设不适用于企业管理,毕竟企业不是文化机构,其根本任务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是企业文化的塑造与培育。

  但这恰恰说明,不同领域的管理学是需要不同的人性假设的,“文化人”假设是适用于未来学校管理的,因为学校就是文化机构,就是需要塑造和培育学校文化,追求的“最大利润”就是文化意义上的人,而追求这种“最大利润”的“本钱”就是未来学校的各种组织文化资源。

  文化治理是“一种以人为本,以组织文化为核心资源,以组织文化建设为管理工作中心的现代管理模式”。因为“我们根本不可能单独研究分析学校文化,因为它和组织结构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组织文化结构又可以“分为理念、制度、个性和背景四个层面”。

  所以,未来学校文化治理的核心资源就在共性文化(背景文化)、个性文化、理念文化和制度文化四个方面。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反映在管理过程上,表现出一种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同时又包含道家、法家等文化的管理文化,并可概括为人本观、整体观、协和观和经权观等四种管理思想。

  而西方管理文化,则强调理性观念,讲求科学性和效率,倾向于从“成本收益”的角度选择方案、配置资源、获取利润。

  在促进东西方管理文化融合的问题上,要避免将两者简单相加,因为“东方非理性思维+西方理性思维”是一种整体管理生成机制的表达式,而“西方理性思维+东方非理性思维”只是一种科学管理调整机制的表达式。所以,应以东方管理文化为核心,吸收西方管理文化的科学成果,从而发展出一套能够真正适应未来学校需要的文化治理体系。

  有学者指出,个性化、人性化是未来的主流,未来学校将是人们心灵的栖息所和生活社交的场所。不过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而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人创造文化的潜能,增强人创造文化的力量。

  教育所要关注的个性是在交往过程中所体现和坚持的一种独立性,一种既能融进现实世界,又能保持独立思考、判断与行为的品质及能力。未来学校的文化治理就要促成和保障这种个性文化,并将其融入自身管理文化中。

  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以师生自主发展为文化资源,最终实现师生的自主管理。因为在未来学校里通过师生协作完成学习是一件私人化的事情;学校的任务就是提供条件、营造氛围,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主体验、学习。

  这同时也就意味着在未来的师生交流中,师生间、生生间更容易因为一些共同的信念、价值观、思维逻辑、生活方式等而逐渐形成一个一个的文化“小团体”,并进一步逐渐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自豪感,从而形成一种团体精神和基本行为准则。

  如此一来,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学校管理中的师生参与式管理,就会因文化治理的彰显而升级为师生自主管理。未来学校的形态甚至会因此发展成为一种自组织,在精确了解学生学习数据的前提下,学生自组织自己的学习服务。

  个性化、定制化教学也将意味着未来的学校肯定不会“千校一面”,必然是“千校千面”,每一所学校都要首先考虑自身存在的价值在哪里,能够满足进入学校的人什么样的需求等等事关学校“安身立命”的根本问题,这就需要管理者,尤其是最高领导者要经常思考我们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怎样才能获得这些能力?根据目前的能力怎样才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哪些客户需要我们的能力?怎样调整组织结构设计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需求?等等。

  而且,随着未来学校规模的不断缩小、文化“小团体”的发展壮大、师生自主管理的逐步实现,个性文化甚至会“反客为主”成为新的理念文化,并可能因此出现一所小规模的学校就是一个自主管理的文化“小团体”的现象。

  对于学校管理而言,其制度文化就是被共性文化、个性文化和理念文化所决定了的,在学校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理念意识、价值传统、习惯经验和规则条例等等的综合体,反映着学校的集体意志与价值取向,具备着持续稳定的影响力。

  所以,未来学校的文化治理若要充分利用制度文化资源,就要充分保证制度的每一条规范、每一处细节都必须是经由所有成员共同尊崇的某种价值追求所阐释过的,是符合学校及其每位成员的个性化需求的,学校成员的遵守是有明确的“未来预期收益”的,以此实现学校成员在维系学校精神上的自觉自愿,为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变服务。

  尤其是在未来学校自主管理的发展道路上,更要充分尊重学校的每一位成员对学校制度的生命体验,“要让制度服务于人的成长,融入人的发展,化为内在的自主力量,让制度文本的更新和运用与人的自主发展相辅相成”,而不是让鲜活的生命单向地服务于制度运作。

  对于学校管理要突出教育性的问题,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曾说过,“如照着机械的行政做去,乃是机械的、呆板的、对于大的目的看不见了。”“一切制度都是有教育作用的,它们在形成构成一个具体人格的态度、性情、才能与无能等方面是起着一定的作用的。这个原理特别能应用于学校方面。”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举例说:“任训育者不是查房间,管请假,记过,发奖品就算了事。他的最大责任是引导学生参与现代人生切要的生活,于一举一动前能下最明白的判断。”

  所以,学校管理不是为了管理而管理,“其管理性、制度性的价值都是根置于和服务于其教育性的价值的。”

  我们都知道,在学校产生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管理和教育是不分的,如我国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学在官府”特征。“管理有‘教’——上施下效之意,也有‘育’——培养合格员工之意。”

  但随着管理人员从教学人员中逐渐分离出来从事专门的管理工作,管理和教育逐渐成了两项完全不同的学校职能,管理已经成为了一种专门对学校各类人员提出不同管理性规定的活动。

  以至于发展到现今,学校管理目标的功利化倾向、管理组织的科层化倾向、管理过程的秩序化倾向等等,使得学校管理的教育性弱化,甚至被遮蔽。

  未来学校对人的尊重将从对人类的尊重走向对个体的尊重,从外部世界走向内心世界,从课程生活走向日常生活。所以,未来学校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是建立在“尊重”这一基础之上的,未来学校的管理关系也将被超越并形成一种具有特殊价值指向的“教育性关系”。

  未来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这种特殊关系“既非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也非一种平等的关系,而是一种有着内在关联的价值关系——教育者工作的意义在引导学习者的健康成长中体现出来。”

  这就意味着未来学校的管理者需要通过专门知识和良好品格对管理对象的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给予鼓励、引导和帮助,以便他们成长为完整的、独特的和具有丰富人性的人。

  习总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而未来学校虽然尊重个性,但也“不能不体现国家的意志,不能不传授核心的价值体系”。

  所以,中国未来学校的管理首先是要全面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目标任务是不分学校类型和校内校外、工作职责和份内份外的。在时间上要坚持不懈、日积月累,在空间上要无所不在、处处彰显,在精神上要坚定信仰、细致入微,在行动上要宣传教育、树立榜样。

  其中,重视行为层面的文化治理更为重要,因为从正面来看,榜样的力量是充满正能量且易被仿效的,例如我国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金怡濂先生在回忆他耀华中学的校长赵天麟时就说:

  “有一次,赵校长自己因事迟到了,他也不让门卫开门,一直站在校门口等到第一节课下课开门。从此学校便很少有人迟到了。”

  从反面来看,学校真正的文化未必就是领导所倡导的,而是经过长期教育实践,“在师生员工中逐渐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做事方式。”

  有学者指出,未来学校将“变为学习共同体,构成一个学习社区,具有区域文化与个性特色”即使突出个性化、定制化,课程设计也“都会进一步按照生命教育与的方向整合”。

  所以,对于未来学校来说,个性文化将意味着“流水的师生,凝练的文化”;对于未来师生来说,个性文化将意味着“多元的文化,自主的人生”。

  随着未来学校与家庭、社区的深度融合,师生自主管理意识、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升,未来学校的文化治理将面临新的挑战,面向师生发展的组织文化建设将不再只是学校内部的事情,而更是一个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

  ②必须对学校与社会深度融合有充分的认识,以此制定切实可行的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社区学习文化体系、区域学习文化体系;

  未来学校文化治理尊崇理念文化资源的最重要也是最终结果就是教育家办学。因为未来“必定会走进教育家主导的时代,教育家是教育人才专业发展的最高阶段。”

  对于什么人是教育家的问题,陶行知先生曾说:“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

  所以,教育家并不专指某些人或从事某项工作的人,而是有教育理想、理念、方法、情怀的教育者在办学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有尊重教育规律的核心价值观,有大胆创新教育的魄力,能“产出”富有特色的教育、优秀的学生和教育家型的教师等。

  当然,若未来学校能够实现师生的自主管理,那么未来的“教育家”或许会发展成为“人人都是教育家”的局面,也或许会发展成为一个已经脱离生命体意义上的,拥有集体的共同价值取向的“虚拟文化人”,等等。

  文化是人的符号,未来的“文化人”身处未来学校的“教育性关系”之中,必然会保持着一种传统与追求变革之间的张力和动态平衡。

  以文化治理为核心的未来学校管理也就“不仅仅在于‘文化复制’、确立社会秩序和个人价值观念,而且在教育生活的过程中帮助受教育者和学习者建构起自身所希望的生存世界和生活方式。”

  所以,未来学校管理在调整“教育性关系”时也要以此为基础,以制度文化建设完善有意义的学校管理符号系统:

  ③在行为符号上,要明确未来学校管理的任何参与者,只要与他人有行为互动就有传达文化指令的意义产生,进而谨慎选择自己的言行;

  总而言之,未来学校的管理绝不是教育与科技的简单相加,而应以文化治理为核心路径,形成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文化“底色”。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当代教育科学杂志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