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资讯  行业

浅谈科技人员创业的几个难点

浅谈科技人员创业的几个难点

  笔者在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经常接触到科研院所和大学科技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开办公司等创新创业活动,耳闻目睹了他们在创业历程中遇到的困扰和问题。本文探讨分析科技人员创业过程中几个难点。

  缺资金、融资难,是创业初期的企业遇到的普遍难题,对生物医药领域的创业团队而言,问题更为明显。

  背后的原因有三。一是生物医药新品种和新技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在成果研发初期,无法预测社会和经济效益,也无法获得市场融资和长期资源支持。二是企业营利难,大部分生物医药企业采取“以服务养研发”的发展模式,先以技术服务为主业,维持生存,逐步积累,循序渐进实施研发,导致从事生物技术服务的企业多、市场小、竞争激烈,企业依靠技术服务难以获取较大利润,也难以支撑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研发投入。三是企业处于初创期,规模小、资产轻,达不到银行条件,受资金制约,企业聘不起所需人才,买不起仪器设备,举步维艰、发展缓慢。

  在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孵化的企业中,大部分由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创办,科技人员身兼多职:技术总监、行政总监、市场总监,结果造成企业生产管理不合规,甚至受到监管部门处罚。

  这类企业普遍存在人员管理不规范、员工流动过于频繁、市场业绩不理想等制约企业发展的负面现象。不懂企业管理,缺乏企业运营和市场营销知识和经验,是科技人员创业办企业的“短板”。技术研发、企业管理、市场运营属不同领域的业务范畴,有其不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由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种一人统管的“家长式”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

  近年来,国务院及湖北省颁布多个鼓励在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政策文件,大力支持科技人员面向产业、兼职创业,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应用。然而,在大批科技人员走上创新创业之路的同时,部分单位仍没有出台与国务院及省市政策相配套的相关细则或办法,由于单位内部政策不够明晰,创业者对科技成果、专利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属、创办企业股权分配、创业结束后的岗位安置和待遇等一些问题模糊不清,这使他们在创业的同时也心存顾虑。

  2018年,我们走访调研了湖北11所高校了解到,一方面有些高校教师掌握可转化的科技成果或技术专利,但是顾虑学校没有出台明确的鼓励条款,宁愿在校教书或做科研,过安稳日子,也不愿承担创业风险;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和科研单位因为担心骨干人才外出创业办公司会分散精力,对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造成影响,所以对科技人员创办企业并不明确鼓励和支持,也没有相关的政策细则和措施。

  大部分科研人员携带职务发明科技成果或专利技术创办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他们既是企业“老板”,同时也在研究机构或大学从事科研工作,这种科研和创业“双肩挑”的模式是科技人员创业初期普遍存在的现象,有利有弊。

  有利的一方面是,对科技人员而言,“双肩挑”使他们能继续享有和利用国有科研机构或大学的优势科技资源,如科研团队、科技信息、科技经费、仪器设施、科研管理服务等,不断深化已有的科技成果或专利技术,或进行新的科技研发为其创业持续提供科技支撑和科技保障。如果创业不成功,科研人员可随时调整工作重心和方向,专心投入科研工作,这样对其个人事业发展不会造成大的影响。此外,就高校和科研机构而言,这种“双肩挑”模式是既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又稳定科研队伍、完成科研任务的双重功效模式。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同时也要注意这种模式的不利因素。创办企业并非易事,涉及到经费、场地、人员、生产、销售、成本等诸多要素,企业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性工作,必须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这样就很难保证科技人员有足够精力和时间从事科研工作,可能造成创业与科研顾此失彼或两件事都做不好的局面。

  如何消除或减少科研和创业“双肩挑”的不利因素呢?笔者建议,一是可聘请懂企业管理、熟悉企业运营的行业“高手”来代科技人员管理运行企业;二是科技人员用科研成果或专利技术与社会企业合作,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创业,这样可形成优势互补,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的不断深入,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过程中缺资金、缺人才、缺政策、缺时间等问题希望得到有关部门、高校和科研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科技行业怎么创业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