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资讯  资讯

中国科技期刊如何跻身世界一流方阵

中国科技期刊如何跻身世界一流方阵

  “你们有没有比较资深的评论专家队伍?现在有没有形成比较年轻的高学历、高水准编辑人员队伍?要成为顶刊,还得有一两招别人没有的,你们考虑过没有?”当听完《中国科学》杂志社总编辑任胜利对《国家科学评论》办刊情况的介绍,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上述问题。从《国家科学评论》的创办到运作,任胜利亲历了它的整个发展历程。

  在近日举办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工作交流推进会上,主办方中国科协设置了期刊汇报发言环节,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项昌乐、陈建峰、陈学东、高文、李军等专家,围绕高水平稿源建设、办刊队伍培育、科技期刊功能定位等问题,开门见山地对各刊工作逐一进行了提问和点评。

  自2019年中国科协等七部门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来,目前已有29种期刊学科排名进入国际前10%、12种进入前5%、 8种进入学科前5,两年期间取得积极成效。但与此同时,高影响力期刊在全球占比仍旧较低。

  展望未来,如何能让我国科技期刊跻身世界一流方阵?与会专家和期刊编辑就此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和交流。

  拥有一批国际一流的科技期刊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传播平台,是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核心目标,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遴选22种领军期刊、228种后备梯队重点建设,同时每年支持创办30种高起点新刊,建立动态监测、季度报告、专家点评、督导调研、培训交流以及检查评估等各项机制,推动期刊跨越式发展。

  根据中国科协党组、常务怀进鹏给出的数据,2020年在ESI顶尖论文全球排名前100的机构中,有78家机构在领军期刊发文共计1965篇,较2019年增长39%。期刊出版集群化、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刊群联动,平台托举,融合发展,开放合作的良好生态初步形成。

  杨卫指出,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一批期刊在办刊理念、标准规范等方面正在快速与国际接轨,开放办刊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刊物能够更加积极地融入学术共同体之中,组稿、约稿力度明显加大,传播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向上发展态势已经显现。

  作为科技共同体不可或缺的学术交流平台,不可否认的是,与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相比,当前我国科技期刊的总体发展规模和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但高影响力期刊在全球占比仍旧较低。当前,新一轮工业正在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动社会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的重要变革,中国科技期刊要乘势而上,主动变革,提升学术品牌和国际竞争能力。”怀进鹏说。

  对于中国科技期刊来说,争取优质稿源、发表高水平论文,从而提升科技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之一。

  “尽管近些年国内期刊进步非常快,学术指标增长率远高于全球均值,但整体上科技期刊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高影响力期刊数目太少。中国作者所发的SCI论文里,只有不到8%的论文投到了国内的期刊上,大多数论文是在国外期刊或平台上发表的。”杨卫指出。

  中国科技期刊如何才能吸引到优秀稿源?与会专家和期刊编辑认为要坚守办刊初心,建设高水准的编辑团队,积极争取优秀论文“首发权”。

  “一支年轻专业的科学编辑团队,才是我们取得成绩最大的关键因素。我们的人才策略始终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的方式。”《细胞研究》编辑部主任程磊表示。

  《催化学报》编辑部主任尹红梅认为,“期刊要注重提升服务能力,对急需获得首发权的论文应开辟绿色通道。例如,被国际大刊退稿的论文,如果创新性很强、学术质量很高,仅存在语言和文章写作的问题,我们会抢先发表。”

  《光:科学与应用》执行主编白雨虹坦言,自己大多数时间都在做“人”的工作,“一个是保护我的人不被别人挖走,另外是怎么努力引进更多人到我的队伍。今年特别欣喜的是,中国科协推出杰出青年编辑评选,同时我也呼吁能有更多针对期刊编辑的人才政策”。

  杨卫强调:“我们中国的科技期刊处于起步、拔尖、扬威的时候,我们需要创新性的发展和爆发式的增长,这样我们的身影才能被国际期刊界的同行看到。”

  目前,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荷兰、德国等国家,中国科技期刊走上国际化道路、提升在全球学术出版体系的地位,依然任重道远。

  杨卫表示,我国飞速增长的学术产出为办出中国品牌的一流期刊增强了底气,要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执行力优势。“抓住评价体系改革的契机,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使科技期刊成为我国的战略科技力量。”

  怀进鹏同时指出,在把我国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征程中,科技期刊承载着重要使命。要坚持“四个面向”,以服务科技强国建设为根本,努力争取高水平成果的首发权;要主动适应网络化、平台化、社交化等学术交流新特征,加快传统出版向知识服务、数字经济转型;要强化开放办刊理念,全面融入创新网络,扎根科技共同体,增强与产业界、媒体界的协同互动和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要始终把内容质量作为第一生命线,把人才建设作为根本保障,坚持出版伦理,做强办刊队伍。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科技中国杂志官网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