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技术应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强信号

时代周报记者 陈泽秀 发自北京

2019年12月10?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规格最高的经济会议,自1994年以来每年举行一次。

会议指出,中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事实上,“三期叠加”最早提出于2013年:含义是“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此次中央再提“三期叠加”,被外界解读为,中央对于经济增速下降的必然性已经有所预期。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预计,2020年GDP增速可能小幅放缓到6%左右,顺利完成翻两番目标。同时,他提醒,2020年经济运行存在三方面问题和风险趋势:一是中小型房企和部分民企经营风险可能增加。二是区域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三是旧动能失速加重经济下行压力。

提“稳”29次

2019年以来,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前三季度,经济增速分别为6.4%、6.2%和6.0%,这引发了外界对于四季度“破6”的担心。以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中国经济要守住增速不低于“6”的底线,必须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重点依然是基础设施投资。上述保“6”的观点,在12月引来了大批反对之声。反对者表示,“6%”并非是神圣的界限,过度刺激会带来过高成本,增加风险。

尽管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宏观政策的要求,不再是“强化逆周期调节”,其表述调整为“科学稳健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要求“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贯穿于宏观调控全过程”,“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由此看出,决策层对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仍相对谨慎。

综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文,2018年4900多字22次共提到“稳”字,2019年4500多字共29次提到“稳”字,频率明显提高。例如,2019年提到了“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坚持稳字当头,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稳定就业总量”“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等。

东北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沈新凤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总的来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2020年经济形势的认识偏谨慎,强化了小康目标,且对“稳”诉求较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2020年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因此稳中求进总基调不变,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要求不变,‘六个稳’的具体要求不变。”

沈新凤分析,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具体内容看,民生保障得到了高度重视,聚力就业、养老、住房三大环节,同时在科创、改革、开放等方面多箭齐发,后续政策留有很大想象空间。展望2020年,增量提质相关政策有望继续出台和落实,为经济托底,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完满收官。

减税降费重在巩固成效

与2018年“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不同,2019年的会议强调“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和“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事实上,自2019年下半年起,中央关于减税降费的表述就已改为“继续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

“在2018年减税1.3万亿元、2019年超过两万亿元的基础上,地方政府的日子非常紧。”中国民生银行(600016,股吧)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静文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预计,2020年再加码减税降费的可能性不大。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刘向东则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减税降费政策是否加码还要看经济运行情况,相机决策:“目前看,首要的是落实好已有的减税降费政策,促使这些政策落到实处发挥效力,重点在于激发微观主体的活力,增强企业对市场风险的应对能力,扩大投资再生产的积极性。”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力工具,2015年以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新增限额逐年扩大,从最初的1000亿元上升到2018年的1.35万亿元,2019年达到2.15万亿元,此前市场普遍预计2020年专项债将超过3万亿元,但本次会议对专项债只字未提。多位内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或会控制专项债增量,规模可能小于此前的市场预期。

“去杠杆”悄然淡出

与201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结构性去杠杆的基本思路”不同,2019年这一表述调整为“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语气不像2018年那么严厉,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在三大攻坚战中的位置也由此前的第一变成第三。

王静文认为,作出上述调整,一是由于“我国金融体系总体健康,具备化解各类风险的能力”;二是因为如果要实现稳增长的目标,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容忍杠杆率上升。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晓晶此前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下一步要把更多工作放到调整杠杆内部结构上去。具体看,企业去杠杆要更有针对性,更加精准,主要是僵尸国企和融资平台;居民杠杆率仍需保持适度稳定;中央政府要加杠杆,置换地方政府的隐性杠杆,但需要相应的制度约束。

“去杠杆”悄然转变为“稳杠杆”后,“补短板”成为2020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

2020年哪些领域需要“补短板”?相比于2019年12月初政治局会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表述,此次会议更加具体,既有重大设施建设,也有补短板工程。

不过,以基建领域为代表的“补短板”还存在一些掣肘。“扩基建最大的难度应该还是资金来源问题。”王静文分析,基建项目较难产生现金流,对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就更为依赖。在地方政府债务收紧和金融监管加强的背景下,旧的融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如何保证资金来源,进而实现项目高效运行和财务可持续,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难题。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chiding@time-weekly.com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