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科技生活

“瑞幸造假”深思:为何大多数互联网公司没有价值观,只有方法论?

  瑞幸咖啡这个昔日风光无限、借助“催肥”成长的明星公司,让我们反思:为何大多数互联网公司没有价值观,只有方法论?

  本期“管理百家”特约观察家:

  葛甲(互联网舆情分析师)

  米磊(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

  汪俊(北京明和达咨询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

  文:本刊记者 史亚娟    责任编辑:辛国奇

  阳春四月,能让公众暂时从疫情中移开注意力的,瑞幸咖啡财务造假,绝对算其中一个。

  4月2日,随着瑞幸COO刘剑和部分员工财务造假22亿元一事的败露,瑞幸这一仅用18个月就闪电上市、头顶无数光环的明星中概股,跌落凡尘。一时间舆论哗然,仿佛对其创立以来的所有质疑,都在一夜间被唤醒、发酵……

  这场因信任危机而引发的中概股冲击波并未按下休止键。

  4月7日,瑞幸盘前宣布停牌,等待披露更多消息,股价停留在4.39美元;对比1月17日51.38美元的股价峰值,盘前暴跌80%,市值更是从超百亿美元,陡降至十几亿美元。

  4月10日,瑞幸停牌状态又从“待发布消息”更改为“按要求提供更多信息”。这意味着,在没有达到纳斯达克要求前,瑞幸交易将被无限期中止,下一步将面临美国证监会(以下简称SEC)的严厉追责。

  在瑞幸舍命狂奔的三年中,鲜有对其“打败星巴克,打造专属咖啡王国”野心的拷问,甚至连其背后的投资方,以及集结国内外知名公司的第三方机构,也对“中国存在快速增长的‘咖啡蓝海’”深信不疑。

  而今,在资本裹挟下仓皇上市的明星瑞幸,还来不及修补商业上的短板,就已诚信尽失,轰然崩盘……惊愕之余,我们更要深层思考:能促成瑞幸这么做的,除了创业者的价值观,更重要的还是其催生“土壤”——创业环境和资本环境。如果这些“背后因素”都失去了监管、监督,几经媒体曝光就被抛之脑后,那将变相降低造假成本,助长更多“瑞幸”类企业长出“邪恶之花”。此外,“瑞幸事件”必将是一个拐点,它将终结一个“唯快不破”“蒙眼狂奔”的时代。

  受此启发,《中外管理》与互联网舆情分析师葛甲、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以及北京明和达咨询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汪俊,做了一次深入交流。

  1

  谁让中概股成为高风险品种?

  《中外管理》:4月2日瑞幸财务造假爆出后,寺库、尚德、人人网等中概股当日股价全部大跌10%以上,爱奇艺、好利来也先后遭遇做空压力……无论日后瑞幸的调查结果如何,资本市场对中概股信誉的质疑,又一次显露,怎么评价这次造假事件的影响及未来走势?

  葛甲:瑞幸财务造假不仅波及神州系公司,那些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企业,也会因此面临市值重估、股价下跌等风险。这么多年来,中概股被普遍看低,不是没有道理的——相同的股本结构、估值,中概股的股价总要比其他板块低50%-100%。

  这次造假引发哗然后,中概股本就颓势的局面可谓雪上加霜。未来,中国企业想要赴美上市,也可能会受到牵连而被拒之门外——这次造假事件后,SEC对中概股的监管条款一定会增多,上市费用和承销费用也会随之上涨。

  米磊:自“浑水”2010年第一次爆出中概股造假后,2011年下半年,迅雷、拉手网、凡客等多家企业取消了赴美IPO计划。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报告也显示:2011年赴美上市的中企只有14家,退市却多达41家。

  印象中“浑水”阻击的中概股中,近一半都退市了,但瑞幸是否退市,还要看SEC的调查情况和相关法律安排,但总体上我对瑞幸未来走势并不乐观。

  《中外管理》:会计师事务所若有证据证明与瑞幸存在造假共谋行为,是否也难逃SEC重拳打击?对那些本分做生意的中概股而言,是否将迎来更为严苛的审计环境?

  汪俊: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都要对此事引以为戒。专业机构凭借专业素养获取市场、生意,若连专业性都遭到质疑,公信力将大打折扣。后续发展中,瑞幸若被SEC认定为“带病”上市,会计师事务所至少会被追究未做尽职调查的责任。“安然造假”就是前车之鉴,直接导致为其做审计的全球五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破产。

  葛甲:一家公司的上市成本,约占融资总额的10%,今后中概股上市成本肯定会提高。会计师要为中概股上市的高风险负责,为保险起见,他们会对中概股施加更多压力,以让更多真相浮出水面。

  2

  资本能捧你走上神坛,也能胁迫你走向深渊

  《中外管理》:瑞幸自2017年成立以来,被资本驱动快速扩张,依靠融资补贴、快速开店,成立18个月便闪电上市,刷新了中概股IPO的纪录……这个以资本运作为特长的创业团队,是以怎样的心态经营企业的?是否一开始就是为了做局、圈钱?

  米磊:瑞幸未必一开始就想着造假,他们的确做出了一些新东西。比如:倡导“外卖式咖啡”,把整个交易过程数字化,改变了一部分人喝咖啡的习惯。所以创始人最初也是想做出一些事情的,只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瓶颈,比如前期一心求快,后面每两天就要确定一家店面,这势必导致店面质量极差,更无暇去经营管理。

  如何带团队都抛之脑后了,何谈什么愿景、使命、价值观?最后只剩一盘散沙,管理层已经无法控制。于是到了想不造假都难的地步,因为你不这样做,就无法兑现当初给投资人的承诺,创业者前面的心血也将付之东流。

  资本能捧你走上神坛,也能胁迫你走向深渊。“挣快钱”的思维害了瑞幸,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创业者极易走火入魔。我们要批判的,也是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这种思想不根除的话,还会出现更多类似事件。

  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追求规模的时代已经过去,以前企业家总喜欢追求规模、比拼销售额,从来不在乎在某个领域扎得是否足够深,也不去比较产品是否有市场竞争力。但未来的趋势,应该是“先做强再做大”,做强、做深是第一位的,追求规模是第二位的。

  汪俊:长期以来,中国的创业市场,大佬们培育创业者就像饲养场养猪——通过“估值”的方式,把初出茅庐的创业者快速“催肥”,动不动就身价上百亿,这与养猪场给猪打激素一个道理。

  上市之后,股权质押、增发套现、关联交易等戏码连番上演,但在SEC严密监管下,传花游戏戛然而止。大佬们早已上岸,只剩中国企业一地鸡毛的国际形象和利益尽损的中小投资者苦苦挣扎。

  3

  “蒙眼狂奔”的互联网企业,是时候停下来思考价值观了

  《中外管理》:瑞幸大股东——神州系投资人,早已通过股票质押兑现了49%的股份,使投资者面临由追加保证金引发的价格暴跌风险。由此看,瑞幸事件值得反思的,绝不只有财务造假,还会有一些看不见的风险,如合规经营等根植于企业家价值观的重要理念。怎么评价这种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统摄企业未来发展的“道法”?

  汪俊:若创始人上市后就开始质押股票套取现金,甚至对外勾连,一起做空企业获利,这类人就是以逐利为目的的,价值观层面的内容在他们眼里根本不值一提。

  对于所有企业家而言,价值观的核心是:要问自己“做企业究竟为了什么?”是为了捞点钱就跑,还是为了开创一个事业,为社会做有意义的事情?陆正耀曾说:“我不想做生意人,我只想做一个企业家!”但目前其所做所为,可能连“生意人”都谈不上,公众自然对其价值观持否定态度了。

  葛甲:大多数互联网企业都没有价值观,它们只有方法论,只会做事儿,很少去思考形而上的东西。这就造成了一个窘境——互联网企业虽然跑得都很快,但也最容易“咯噔一下”就轰然倒地。

  “瑞幸造假”事件给了中国互联网企业一个很大的警示:只顾往前冲,忘了价值观建设,迟早要摔跟头。以后谁还敢说:“文化没有用?价值观是虚无缥缈的?”这些才是关乎企业长远发展的“基本硬件”。

  4

  “瑞幸事件”是拐点:“唯快不破”的互联网思维将终结

  《中外管理》:“模式创新”曾是很多企业竞逐蓝海的船票,这些手握“模式神器”的创业公司,在互联网放大器下被举上神坛,又被迅速打落凡间;但也不乏成功案例,比如美团。只是,现在再靠这种思路去做大做强,已经很难!“瑞幸事件”是否是一个分水岭,代表着“模式创新”将退出历史舞台?

  汪俊:我们不能因为瑞幸造假带来的“黑天鹅”结果,就全盘否定“模式创新”在商业世界存在的合理性,毕竟往往一个行业里很多问题没办法突破,通过新模式就快速打通了。比如滴滴,尽管也出了很多负面事件,但因为滴滴的诞生,才带来出租车行业服务状态的改变。

  所以,未来“模式创新”还是会存在,只是成功的难度将大大增加。相信经过“瑞幸事件”后,互联网企业很难在资本助推下如此肆无忌惮地逾越红线。

  另一方面,互联网这种快速成长的模式,无形中给踏踏实实做实业的传统行业以巨大压力,假如瑞幸这类快速扩张的企业没有造假,势必会冲击那些“走”得慢的传统企业。那么,实业企业家是否也应从战略上思考:“如何快速跟上时代的脚步?”。

  葛甲:瑞幸造假不是“模式创新”的错,“模式创新”还是需要提倡的,只是不提倡用它去干蝇营狗苟的事。好比拿菜刀杀了人,坏的是拿菜刀的人,关菜刀什么事?

  至于瑞幸跑马圈地,很多互联网公司都这么“打”,有的比瑞幸还要夸张。比如美团上市前补贴用户的开支,每个月就有十几亿,就是为了做大市场。假如美团当时资金链断了,无法继续补贴下去,甚至破产了,它一样会被口诛笔伐——只是美团后来做起来了,人们都去称赞它。

  只要互联网企业没有损害公众利益,对于其经营策略或打法,没有必要过分指摘。补贴就是正常的补贴,它们也没有补到自己口袋里去,也没有像瑞幸大股东那样把资产转移出去。

  而且像美团、摩拜这类互联网企业,某种程度上让人们的生活愈发便利。它们的“模式创新”仅是经营战略上的考量,无所谓好坏,只会有得失。商业模式无所谓对错,只有是否适合:错了,疼在创业者自己;对了,创业者自己受益。

  米磊:“瑞幸事件”将是一个拐点,代表着“唯快不破”的互联网思维将终结。未来应提倡“前慢后快”的发展节奏,比如技术创新或硬科技就属于“前慢后快”:前期研发到一定程度,后期将翻倍创造价值;那种依靠所谓“模式”快速成功的公司,过了拐点后就会掉头向下。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外管理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洛奇英雄传怎么钓鱼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