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生活  3D打印

在8000米高空做3D打印这支青年团队开创了世界第一!

在8000米高空做3D打印这支青年团队开创了世界第一!

  中国科学院太空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这里有一支平均年龄为33岁的青年科研队伍。他们将中国制造瞄向太空,在国际太空制造领域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2020年5月,在由长征5号B运载火箭搭载发射的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上,进行了一项特殊的实验——由立体光刻3D打印机进行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的微米级精度在轨制造。

  在试验持续的两三个小时里,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太空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功和同事们无比激动。

  从2014年以来,中国太空制造试验从地面走向太空,这不仅是空间距离上的一大步,更是我国太空制造领域前进中的关键一步。

  什么是太空制造?为什么进行太空制造?在王功看来,后勤补给资源是长期太空探索任务成功的重要保证,目前主要是通过发射运载火箭和货运飞船向空间站进行补给,不仅周期长,而且成本昂贵。

  “如果需要的零部件在太空里就能直接制造,将是人类太空探索技术的一次性进展。”王功表示,太空制造技术是一项对未来航天探索任务具有性影响的战略性技术,是人类摆脱对地球资源补给依赖,探索更深远宇宙空间所必须掌握的关键技术之一。

  虽然太空制造在空间站在轨应急维修保障、大型空间载荷在轨部署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与地面环境相比,太空的长时微重力、强辐射、高真空、交变冷热循环等环境也给太空制造技术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于太空制造装备,也需要满足高精度、低功耗、小型化、智能化等苛刻的技术要求。

  2014年,我国成立科研团队开始太空制造研究。2017年底,中国科学院太空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正式成立,这是一支平均年龄只有33岁的青年科研队伍。

  2014年9月,美国航空航天局在全球第一次将一台打印机送到国际空间站,这台放在手套箱里、以打印塑料为主的打印机并不大,各项指标都不算先进,但却引发广泛关注。

  2015年,王功开始策划第一次微重力环境下的3D打印试验。由于当时我国还没有建成空间站,借助中科院与德国宇航局的合作关系,团队将试验挪到了欧洲航天局的失重飞机上。失重飞机在地面上模拟太空环境的一个重要试验平台。

  正是利用31次重复循环的22秒微重力环境状态,王功团队不断测试3D打印效果,打印出“中国科学院”五个字。

  29岁的3D打印机系统设计负责人刘亦飞,亲历了第一天的失重飞行。他说,第一次微重力环境3D打印试验,令团队收获颇丰,拿到样品那一刻,每个人都无比开心。

  “试验成功了,其实试验目标并不是要打印多么完美的作品,而是我想验证一下微重力环境对3D打印的影响效果。”王功说。

  通过这次试验,王功发现熔融沉积技术的两个缺陷:产品性能有限并且制造精度距离在轨直接装配使用还存在不小距离。

  为此,在完成首次微重力模拟试验之后,中科院太空制造实验室转向利用立体光刻来进行太空制造的路线。

  “这个原理很简单,利用紫外光去触发光敏树脂的光聚合反应来进行固化,有点像女生涂指甲油,然后在紫外灯下去照射固化。”王功说,这是一种被美国航空航天局研究过并被否定了的工艺。

  “原因在于这种工艺的原材料是液体,而在微重力环境下,液体浆料受表面张力的影响,很容易自由飘散,难以控制其稳定状态,进而无法完成打印过程。”王功表示。

  经过探索、试验,团队选择将陶瓷粉末、树脂溶液和光引发剂等材料进行混合匹配,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陶瓷膏体材料。这种材料类似牙膏状,在没有外力时,可以保持固有形态,如此一来,在微重力环境下,仍然可以保证液体的形态可控,进而完成立体光刻的成型工艺。

  “将纳米级、亚微米级金属和陶瓷粉末添加到光敏树脂溶液里,相当于把一袋面粉倒入一杯水中,并且还要保持纳米颗粒均匀分散,难度非常大。”王功说。

  2018年,再次在失重飞机上进行试验时,立体光刻工艺被证明行得通,团队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这也是中国团队在太空制造领域首次提出并验证一个新思路。

  从2015年以来,团队先后完成了4次面向不同工艺和材料的地面微重力模拟飞行试验,从面向陶瓷浆料的立体光刻技术到金属材料铸造工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回收与循环利用,团队一次次潜心探索,一次次难点。

  2019年10月,在陕西西安阎良,团队通过与中国试飞院合作,完成了我国首次自主微重力模拟飞行试验,这次飞行不论对于中国太空制造,还是对未来太空技术验证而言,都是一次零的突破。

  如今,在王功心中,还有很多技术难题求解答案,“太空制造不仅仅是在太空开展3D打印,还有很多制造方式正在进行尝试。目前都是非常简单的探索,重要的是以应用需求为导向,3D打印是解决太空制造的终极手段么,在我看来,实际上这项技术还有许多需要提高和改进的地方。”

  王功坦言,如果太空制造存在小型零部件制造、大型空间装置制造及在轨组装、地外环境综合设施制造等三个阶段的话,那么人类目前的技术也只是处于在第一个阶段,尽管如此,随着上下行运输手段的丰富和技术的进步,实现太空办工厂的愿望并不会太遥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3d打印是干嘛的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