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生活  新兴科技

清研智库:2020年四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上扬

清研智库:2020年四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上扬

  2020年四季度对千余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典型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一系列稳增长政策作用下,四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发展仍旧在持续加速,各项指标全线上升,创新驱动发展的特征进一步明晰。但也应看到,产业内部发展结构并不平衡,同时四季度的疫情反扑和国际形势的不稳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下一步需更加重视风险防范保障产业平稳发展。

  随着经济全面走向复苏,四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景气指数发展势头进一步加速,景气状况达到两年来的最高点,已经全面回到疫情前的水平。行业景气指数达146.5,较上季度回升22.5%,同比增长9.2个百分点;企业家信心指数恢复至148.4,较上季度回升20.6%,同比增加7.3个百分点,均已处于“较为景气”区间上游(见图1)。从全年情况来看,绝大部分企业克服了巨大困难,取得较好经营业绩,在所有被调查企业中仅有12.1%的被调查企业在2020年度营收水平低于2019年,接近四成企业全年营收较2019年有明显增加,其中,9.5%的企业表示其在2020年的全年营收较2019年大幅增加,增长幅度超过50%(见图2)。

  分区域来看,四大区域在四季度均保持稳定的回升势头,东部和中部成为四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加速的主要引领区域。当前中国是主要工业生产国中唯一保持正常生产节奏的国家,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明显提升,11月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达到27.4%,相较于前三季度的水平提升20%以上,带动出口占比较高的东部地区增长强劲,行业景气指数上涨至148.6,较上季度环比增长了23.1%,已经明显高于2019年四季度的水平。中部地区的湖北等省市在一季度时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但受益于疫情后生产方式的转变和政策扶持,行业景气指数回升势头加快,已连续两个季度超过东部地区。其中,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景气指数增长最为明显,从一季度的16.7快速回升至四季度的137.5,安徽的景气指数为所有省份中最高的165.5。同期,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景气度也在持续回升,本季度行业景气指数分别回升至130和122.1,较上季度环比增长22.4%和13.9%,已基本回到2019年同期水平(见图3)。

  总体来看,四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基本摆脱疫情带来的不良影响,除数字创意外,其他七大行业景气指数均回升至高位,其中,新材料(153.8)和高端装备(154.5)领涨,两大行业景气指数环比上一季度分别增加22.7%和21.6%,同生物行业(151.6)一并进入“较强景气”区间;新一代信息技术(147.1)、新能源汽车(143.4)和节能环保(141.8)也均表现出较好的回升势头,较三季度环比分别增长了16.5%、18.4%和19.1%,增长至“较为景气”区间上游(见图4)。

  但另一方面,四季度疫情反扑,景区、影院、文艺表演等大量线下消费场景受到较大打击,导致数字创意产业景气度仍旧较低(103.3),远低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水平(151.5)(见图5)。调查数据显示,参与调查的数字创意企业中,仅有不足四成的企业表示四季度疫情对企业的经营情况已基本没有不良影响,而18.9%的数字创意企业表示疫情给企业经营带来的不良影响仍然较大,远高于总体企业中受到较大不良影响的比例(13.2%)(见图6)。可以预见,随着疫情的持续反 复,部分行业发展仍存隐忧。

  四季度,在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提升,企业资金状况优化的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创新驱动发展的特征进一步凸显。政策环境景气指数从三季度的129.7增长至140.8,环比增加8.6%,同比增加10.9%,企业感受到的政策支持力度仍旧处于近年来的高点。与此同时,更大力度的财政金融支持举措正在加速落地。深圳、新疆、江苏等多地密集发布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广西、安徽等地银保监局近日也明确表示,将从银行信贷、保险等多方面入手,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直接推动四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景气指数大幅增长至122.4,环比增加19.2%。在中央和各地方的资金及政策支持下,企业纷纷加大创新投入并取得较好成果。四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类景气指数继续快速增长,达到了201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企业创新发展强度不断提升。研发投入指数(136.3)较上季度环比增长3.7%,进入“较为景气”区间。同时,企业研发成果也不断涌现,专利景气指数环比增加4.8%,达到122.6(见图7)。2020年10月,中国船舶集团正式发布了其研制的液化天然气(LNG)大口径岸基智能装卸系统,是业内公认的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三高”产品,这一系统的发布打破了该领域装备长期依赖进口的状况,实现了LNG高端装卸装备及核心部件国产化。同期,我国首台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D级全动飞行顺利通过中国民航局验收,并交付航空公司投入使用,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12月,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获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保护效力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家药监局相关标准要求,新冠疫苗研发生产能力稳稳位列全球第一梯 队。

  四季度,需求端整体景气度维持高位。市场需求(138.5)和订单(137.8)等指数较上季度环比分别增加12%和12.8%,进入“较为景气”区间,明显高于2019年同期水平。根据国家信息中心景气调查数据,50.3%的企业认为四季度市场对本行业产品的需求较三季度有所上升,52.5%的企业表示其在四季度的订单总数超过第三季度。在需求端强势回升的拉动下,供给侧指标也表现良好。四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8%,重归近年来的最高值。具体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四季度,用工(130.3)和设备(138.8)指数较上季度分别回升10.4%和9.4%,达到201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40%的企业表示其在四季度的用工人数较三季度出现增长,47.5%的企业表示其设备利用率较上一季度有所提升。

  2020 年以来,中美摩擦从贸易向投资、技术、人才交流等领域全面升级,拜登上台后可能进一步联合更多国家对我国企业开展围堵,我国企业已经明显面临着进入外部市场受限,产业技术链、供应链安全难以保证等风险。本次参与调查的企业中,共有56.3%的企业表示有海外业务受到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具体来看,19.5%的企业表示其海外市场需求明显减少,10.1%的企业认为其人员交流往来受到限制,9.6%的企业在物流环节受到阻碍,还有7.2%的企业表示出口受到限制(见图9)。由于国际疫情可能进一步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复苏前景极为不稳定,国际金融、贸易、产业链和供应链还有众多不确定性,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环境仍旧面临严峻挑战。

  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规避产业发展风险,进一步催化已有良好趋势,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发挥经济增长的“引擎”带动作用,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警惕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不同行业情况分化。考虑到一些超常规的补贴纾困政策将在2021年逐渐退坡,居民消费行为模式也日渐出现“保守化”倾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部分行业可能出现供需“双收缩”的局面。为此,建议针对不同行业采取差别化的支持政策,对数字创意这样市场尚未完全回暖,且资金压力较大的企业继续予以帮扶,保证其资金流转的稳定性,避免出现“一刀切”的现象发生。

  第二,加强对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调查数据显示,企业认为同短期相比,未来五年技术水平、人才等限制问题更应被重视。其中,企业在长期对技术水平因素的重视度位列第一,占比达到62.9%,远高于其他因素(见图10)。为此,建议加强政策支持,接续激励企业自主创新,持续推动企业强化自主创新。一是积极发挥创新型领军企业潜力。加大对创新型、引领型新兴产业企业的支持和引导,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并在企业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科研基地。二是鼓励推出“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揭榜制”,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聚焦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发展急需的科技成果,优先支持社会公益性、行业共性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三是进一步加大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力度,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重点政策支持力度。

  第三,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调查数据也显示,企业普遍认为市场需求是当前乃至未来五年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制约因素,64.6%的企业希望政府能够提供政策支持,营造强大国内市场,提升市场需求(见图11)。下一步应更加注重需求侧管理,扩大内需,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将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培育网络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服务消费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同时将着力点转向扩大有效需求,合理增加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消费,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规定,促进国内统一大市场加快形成。

  第四,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虽遭遇逆流,国际经济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但从长远来看,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仍是长期趋势,“十四五”时期我国同世界的经济联系将会更加紧密。为此,建议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加快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借助RCEP签订的机遇,加强与中日韩及东盟10国间的联系,进一步与主要贸易国构建长期稳定的贸易战略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特别是推动新兴领域经济治理规则制定。依托世贸组织等机制,推动构建投资便利化多边合作机制,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网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