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生活  新兴科技

科技频道-走近科学

科技频道-走近科学

  这个锈迹斑斑的门牌,是上海近代史的开始。这座仿佛沉睡的院落,便是外滩的源头。外滩的第一座建筑就是在这里登陆的。

  这棵葱翠的百年樟树,刻录了外滩的成长记忆。这棵江边的老树,是此时外滩的惟一坐标。历史,让这个叫“李家庄”的小渔村,成为入侵者的踏板,也让一个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开始面向世界。

  1842年6月16日,英军把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硝烟燃到了上海。江南提督陈化成率百余名士兵战死在吴淞炮台上。清廷代表匆匆南下和谈。结果,松江府这个地处中国与文化边缘的海滨小邑,开始一步步地走向霓虹闪烁的殖民大都会了。

  1843年11月,一位叫巴富尔的英军上尉,率领船队抵达上海。随着“密求沙”号轮沉重的铁锚,一头扎入黄浦江的水底,这片荒芜的江滩便成为入侵者登陆的跳板。后来,这个英军上尉成为英国的首任驻沪领事。

  选这个地方,实际上当时英队是有它的战略意义的,它想要在这个地方扎下来,它想要真正地把上海变成一个通商口岸,它想要真正地通过上海来遏止住中国。

  1842年《南京条约》,决定五口通商,然后1843年 11月,上海就开埠了,那么到了1845年的时候,颁布了《土地章程》,就是划定租界,那么当年满清政府是为了避免外国的影响,所以就不允许它在城里面租借居住用地,所以就让它在城外。那么城外当时就是外滩这个地方了,当时是泥滩,它那个边上有一条纤道。

  这条由纤夫的泥脚踩出的弧线,后来成了外滩建筑的基脚线日,当上海道台宫慕久,在《土地章程》盖上钤印时,一个国中之国的租界,便出现在上海的版图上。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把西方的建筑文化送到了中国。

  英国鸦片商颠地·兰士禄,取得了上海开埠后的第1号租地道契,成为外滩的第一家洋行。此后,各国洋商纷纷入驻外滩。

  这是一位画家眼中的外滩。此时,照相术还没有来到中国。从画中可以看出,最初的外滩建筑十分简陋,只想捞一把就走的西方人,并没有打算作太久的停留。他们把这种在印度和东南亚殖民地建的外廊式房子,复制到了上海。

  当时早期的上海的英国移民,大多数都不是从英国本土来的,相当多的多数都是从英国的亚洲殖民地来的,很自然,他们就会把那个地方的房子搬到上海来。造成的房子,外面都有一圈空廊,它适合于半户外活动,晚上吃饭可以在外面吃,比较凉快,同时有淋不到雨,这种外廊式搬到上海来,上海出现了大量的这种早期的上海的外滩建筑,都是这种外廊式,我们把它叫做殖民地式。当然不久之后,英国人就发现上海不是东南亚,不是热带,冬天非常冷,所以逐渐逐渐他们就放弃了这种外廊式,今天我们就很少很少看到这种建筑。

  从鸦片战争结束,到19世纪末的半个世纪中,外滩已经从上海老城厢外的一片荒滩,逐步发展成粗具规模的近代城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各国势力的重新洗牌,外滩,已不是少数国家实力占绝对优势了,新崛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竞相来到了上海。我们现在看到的外滩,绝大部分都是这个时候建造的。

  20世纪的20年代初,上海真正开始进入它的一个非常高速发展的时期,那这个原因是什么呢?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很多原先的外国侨民纷纷回到上海来了,而上海正好在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它的民族资本开始膨胀起来,给经济注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新的血液,在加上20年代之后西方由于一次大战之后,整个经济陷入萧条,很多建筑材料变得很便宜,所以造成了上海的建设一个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

  上海的发展已经告诉人们,这个地方已经是一个能够让人们定居的地方,已经是一个粗具规模的城市,而且有可能朝着国际化的都市方向发展,很多外国公司在这里经过50年的建设之后,他们开始逐渐逐渐地把自己当作上海人,逐渐逐渐地把自己的前途,把自己的经济发展,寄托在了上海这个地方。所以这个时候他们才开始大量向上海投资。

  从1847年, 第一家外国银行——英国丽如银行进驻外滩后,来自英国、德国、日本、、法国、美国等国家的外资银行纷至沓来。此时的外滩,已经成为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到20世纪30年代初,多达7万之众的外国人聚居在上海,十里洋场成为外滩的代名词。

  在上海的版图上,外滩只是黄浦江畔一条窄窄的弯道,北起黄浦公园,南至金陵东路。在长约1500米的江边,鳞次栉比地矗立着24幢风格迥异的建筑。160年的历史,将一条“万国建筑之廊”,凝固在黄浦江的岸边。

  从哥特式的尖顶到古希腊的穹窿;从巴洛克的廊柱到芝加哥的楼顶,古典的、折中的、现代的,不同的立面造型,共同构成了外滩滨水建筑群优美而经典的天际线,闪耀着外滩建筑从古典主义,走向现代主义的文化光芒。

  一个城市,它有特殊的历史,这个历史里面可能有愉快的,有美好的,也有辛酸的,痛苦的,你都不能否认的。应该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对历史的保护也是应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它,这个外滩,比如举例子,外滩它是过去的,上海几十年历史的发展的一个写照,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教材,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历史,我们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个非常好的史书,我们看到外滩,就会看到过去的历史发展的一个写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即使对全世界来讲,也是一个难得的活标本。它的保存的价值不仅仅对上海的历史来讲重要,对世界历史来讲也很重要。

  透过外滩精致而的建筑立面,我们努力寻找着那些镶嵌在石缝里的精神内核,一种无法磨灭的善于兼收并蓄的城市特质和城市精神。

  这是一些怎样的石头,这些石头如何营造了外滩的尺度与空间,在这些尺度空间里,又记录着一段怎样的屈辱与梦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