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的人工智能离我们还有多远?(图,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缩写AI)这个词在近期比较火,谷歌AlphaGo最终以4:1的战绩战胜了人类围棋冠军李世石,至少证明在计算能力方面,目前人工智能是领先于人类大脑的科技资讯网
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生活  人工智能

电影里的人工智能离我们还有多远?(图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缩写AI)这个词在近期比较火,谷歌AlphaGo最终以4:1的战绩战胜了人类围棋冠军李世石,至少证明在计算能力方面,目前人工智能是领先于人类大脑的。

  显然,人类对人工智能技术一直非常着迷,不仅仅体现在科技行业中,好莱坞同样如此。相信你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被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终结者》所震撼,而诸如《星球大战》等科幻题材电影也不乏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畅想。现在,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科技公司们积极探索的新领域,深蓝、AlphaGo均代表着人类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阶段性。那么,人工智能是如何从科幻走进现实的、距离科幻电影里的形态又有多少距离呢?一起来探讨一下。

  上世纪70年代,科幻电影里便开始出现大量人工智能设备,如《巨人:Forbin计划》、《西部世界》、《暗星》等。当然,碍于技术,当时的科幻电影看上去都比较简陋,大多数一些看上去非常大型、笨重的计算机,再加上一个听上去很生硬的配音。这些超级计算机用于一定的智慧,但并不能自己移动或是做更多事情,通常也只是为了辅助剧情发展的配角。

  现实中,计算机科学之父阿兰图灵在1950年便发布了“计算机与智能”的文章,其中提出了机器学习、遗传算法、图灵测试等概念;随后约翰麦卡锡开始了计算机下棋方向的研发,直至1956年,麦卡锡在达茅斯学院举行的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名词,意味着其真正诞生,随后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等高等学府,均开始出资成立研发部门。遗憾的是,到了70年代,人工智能并没有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现,这是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无法满足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说,70年代是人工智能的低潮期。

  1977年的《星球大战》中不乏R2D2、C-3PO这样经典的人工智能角色,但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则是1984年上映的《终结者》,因为它们是一群不眨眼的冷血机器,相信很多朋友在小时候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都会感觉汗毛完全立起来。电影中的机器人杀手基本上只是执行程序的傀儡,“天网”超级计算机才是真正的幕后操作者,电影中描述,天网在拥有意识后,决定消灭人类,这是基于人类最底层本能所形成的想法。显然,《终结者》成功地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探讨,直至今日仍是大多数反人工智能支持者的最佳。

  而进入80年代,日本开始率先研发新型计算机,目标是使其能够与人对话、翻字、识别图形甚至是简单的推理,随后卡内基梅隆大学在1980年设计出XCON计算系统,能够实现更为强劲的商业计算,在商业领域获得了一定成功,也推动了计算机硬件的发展。然而,人工智能在这个时期依然是一个神线年代:深蓝出现

  进入90年代,计算机技术突发猛进,互联网技术也开始进入萌芽期。技术的进步让电影公司能够制作出更炫酷的科幻电影,比如著名的《黑客帝国》(Matrix),便是在人工智能具有人类思维的基础上,加入了互联网概念,所有现实中的人类均生活中一个由人工智能电脑构建的虚拟在线世界中,这个概念令人拍手叫绝。事实上,导演及编剧沃卓斯基兄弟(现在是姐妹)可以说是欧美的Geek,受到了大量日本动漫的影响,比如《攻壳机动队》,这也是一部探讨人类世界在被技术渗透后发展的著名动漫。可见,90年代的人工智能电影已经不仅仅是使用机器人、人工智能作为反战题材的衬托,而是真正开始关注机器人和深度学习本身。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