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新权:怀念张守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  第一次见面,张老师就确定了论文题目《机械工业投入产出优化模型研究》,并确定了论文整体框架、基本思、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创新点,以及完成的过程与步骤科技资讯网
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资讯  动态

葛新权:怀念张守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

  第一次见面,张老师就确定了论文题目《机械工业投入产出优化模型研究》,并确定了论文整体框架、基本思、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创新点,以及完成的过程与步骤。张老师最后一次学术会议:为我国博弈论与实验经济学发展指明研究与应用方向在张老师的领导下, 2005年 8月 19日,由信息科技大学承办,在召开了全国首届实验经济发展研讨会。张老师还关注知识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在他的支持下, 2006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市知识管理研究得到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市教育委员会批准在信息科技大学成立, 2007年 4月 18日,张老师、李京文院士、王慧炯研究员等出席成立大会。

  关键词:老师;研究;中国社科院;张守一;指导;技术经济;知识经济;出版;实验经济学;应用

  今年是中国社科院成立40周年。我与中国社科院有30年的渊源,这都源于我的老师——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张守一研究员。是张老师把我带进中国社科院,带进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带进数量经济学研究领域。

  1986年6月我有缘有幸成为张守一老师的学生,在他的指导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第一次见面,张老师就确定了论文题目《机械工业投入产出优化模型研究》,并确定了论文整体框架、基本思、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创新点,以及完成的过程与步骤。两年多,在张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每周至少一次向他汇报进展与存在的问题,张老师都耐心给予解决,并逐字逐段修改论文稿子,提出新的要求。最难忘的是,张老师治学严谨,严格要求,允许讨论,宽容对待学术争议,使我终益。我于1988年5月顺利完成并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论文的核心创新点作为论文《嵌入式部门投入产出优化模型研究》发表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8年第12期上,这是我在张老师指导下,与张老师合作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在以后的24年中,我与张老师合作发表了30余篇论文。如第二篇是《理论价格的研究》,发表于《财贸经济》1991年第7期,在“十二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学文章评活动”中被评为第一系列(论文)二等(中国经济科学年鉴编辑部,1993年5月)。

  在张老师指导下,我作为IQTE、DIS宏观经济模型组参加了利用中国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第二版)对1991年的预测工作,见1990年11月26日刊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内部刊物)上《1991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这是中国经济蓝皮书起点的初始版。

  我还参加了张老师主持的课题研究工作,领张老师敏锐的学术洞察力、把握前沿的首要创新的学术风格,以及兢兢业业、认认线年他主持的国家经济信息中心课题“信息经济与软件系统研究”、1988年他主持的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克莱因提出的研究包括中国、美国、日本宏观经济模型的“黄海项目”、1991年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国经济增长的机制分析与定量研究”和中国社科院重点课题“非线性经济学与模型研究”、1994年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模型技术研究”、1996年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经济预测理论与实践研究”、1998年他主持的国家科技部课题“依靠技术进步调节产业结构”。

  同时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合作发表论文。如1992年,对于乘数—加速原理,张老师考虑我国边际消费倾向很不稳定,不能套用这个原理,改用边际投资倾向,将乘数原理应用于我国,并指导我进行数字计算,证明是可行的(张守一、葛新权:“我国地区乘数、加速系数及其交互作用模型”,《开发研究》1992年第5期);1993年,就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萨缪尔森在《经济分析基础》一书中观点,边际消费倾向的增长、资本边际效率的增长、货币量的增长与投资的关系是不明确的,货币量的增长与收入的关系也是不明确的。在张老师指导下,利用经济计量方法和中国统计数据,经过计算,确定了上述关系(张守一、葛新权:“我国若干宏观经济问题的定量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3年第2期);1995年张老师提出了非均衡发展的等级描述的思想与方法,在他的指导下,发表了等级需求、生产与消费函数论文(张守一、葛新权:“等级消费函数理论与模型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5年第4期;“非均衡发展模型与等级生产函数”,《开发研究》1995年第4期;“等级需求函数理论与模型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5年第9期)。

  基于课题研究,1995年出版了他主撰的《中国宏观经济:理论·模型·预测》专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9月),这是我在张老师指导下,与他合作出版的第一本专著。同样,在张老师指导下,我出版了第一本专著《理论与应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4月)。

  1997年夏天,在召开的中国数量经济学会第六届年会上,我被增补为常务理事,并与其他7位青年学者被评为中国数量经济学优秀工作者,记得是当时参会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国际投入产出学会波兰斯克教授为我颁发了证书。

  从1998年开始,我参加张老师主编的《知识经济》(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的基础上,与张老师合作出版《知识经济概论》(第一版)试用教材,中央电视大学出版社于1999年、2001年和2003年出版了三次;第二版于2004年和2006年出版了两次;2011年出版了第三版。1999年应中央电视大学的邀请,张老师和我每人分三讲,介绍了试用教材,通过电视向全国播放。接着,在昌平举行了试用教材,张老师和我了教材的内容。2003年与张老师合作出版了专著《微观知识经济与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2010年还合作出版了专著《知识经济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7月),这也是张老师最后一本专著,他为这个书稿逐句逐段修改校订多次。张老师呕心沥血,治学严谨,精益求精,令我终身难忘。另外,张老师在2011年还发表了最后一篇论文“信息与知识的界线, 分别研究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10期),建立了知识经济学理论体系,为知识经济研究与应用指明了方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