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知识  科学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四十年前“科学热”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四十年前“科学热”

  也许如今有些年轻人只听说过“炒股热”“炒房热”“出国热”,等等,但“科学热”确实存在过,它留下的积淀至今还在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它所折射的时代,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社会科学报音频节目开通了喜马拉雅账号,将为大家奉献更丰富的人文社科音频读物。让我们在声音的世界里相见,欢迎扫码关注!

  闲来无事,整理藏书。理出了一大堆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科学技术哲学的书。其中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的出版物居多。边理边翻,把思绪带回了四十年前,勾起了许多记忆。突然发现,原来四十年前除了“萨特热”“尼采热”之外,还有一个“科学热”。

  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不会忘记,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的提出,激动人心的“科学的春天”的来临。诗人徐迟充满的《哥德猜想》,让陈景润这位蜗居斗室、连自己生活都不善料理却矢志不移埋头破解世界级难题的数学家,成了国人崇敬的偶像。套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他拥有无数的粉丝。由此带来的就是对科学知识的敬畏和对发现科学规律、发明各种新技术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崇敬,成为一代风尚。一度流行的“知识越多越”的被一扫而光。

  最直接的一个效果,就是引发了国人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科普读物成了畅销书,我自己也被卷入其中。比如,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的许多作品,就在藏书之中。翻开其中一册《宇宙、地球、大气》一书的版权页,1979年第二次印刷的印数为329650。足见其发行量之大。想想,那时,大家收入不高,定价0.65元,大体相当于我这样的教书匠月收入的百分之一。月薪36块的青年人,也有不少投入到这场读书热之中。再翻下去,可以看到,许多地方都有铅笔划的杠杠和记号,可见都是认真读过的。其实在那个低收入的年代,没有多少人会为装点门面去买书。书是用来读的,这是当时的常态。

  这一时期的科学读物中有关科学研究的方法、艺术书籍也有较大的读者群。我手头就存有《漫话科学假设》《科学与思考》《科学研究的艺术》等。其中影响面比较广的就是贝弗里奇的《科学研究的艺术》,1979年第一次印刷的时候,就达到152400册之多。打开这本封面被翻破的小册子,就可以发现,这位卓有成就的科学家,综合了一些著名科学家的经验和见解,结合自己的经验教训,用风趣的语言,通过一个一个科学史上的故事,将科学研究中做出新发现所需要的思维技巧——艺术,娓娓道来。

  对并非直接从事科学研究的读者来说,比这些思维技巧更具吸引力的是,此书对科学研究人员、科学家的品格的描述。在作者的笔下,最基本的品格是两条——“对科学的热爱和难以满足的好奇心”。所以,尽管科学家很少因自己的劳动获得大笔金钱,但是新发现带来的激动是科学家最大的报酬,人生最大的乐趣。

  对科学家的崇敬和对科学的敬畏,带来了对于科学方法的热衷,科学方法的书籍和刊物蜂拥而起。社会科学界有些同仁开始尝试将自然科学的一些方法和学说引进自己的研究领域。最具开拓性的是“科学决策”这一概念的提出。沪上的四位学者夏禹龙、刘吉、冯之浚、张念椿,写了很多文章阐发这一概念,成为场的热点。他们一度被戏称为“四条汉子”。

  “科学热”还相当集中地体现在哲学界,最典型的就是科学哲学成为热门。当时有的用“自然辩证法”,有的用“科学哲学或科学技术哲学”来称呼这个分支学科。所关注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及其给哲学提出的新问题;另一个是国外的科学哲学在当代的新进展。

  就前一方面而言,多数的论者更加关注的则并非原有学科中的新进展,而是反映科学的整体化趋势的“新三论”即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他们对于“新三论”的介绍让国开眼界,于是电子计算机、电脑、人工智能、机器思维等以前闻所未闻的新事物、新概念成为场上的热点,也成了公众追逐的新知。

  对国外科学哲学的关注,也是那个年代的热点。刚刚打开禁区的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在起步之初,就把现当代的科学哲学作为一个重点。邱仁宗先生编著的系统介绍科学方的历史和近二三十年来的演进的《科学方和科学动力学》一书,第一次印刷就达四万册之多。

  深受青年人喜爱的还有赵鑫珊先生的散文,汇集他数十篇文章的两本书《哲学与当代世界》《科学·艺术·哲学断想》一直摆在我的书架上。最能反映这个时代中国人的所思所想的一篇,专门讨论大学生提出的一个问题:“我们能否贡献一个爱因斯坦?”这个问题的提出本身,足以反映一代青年的宏大志愿和满满的自信。

  与1956年短暂的“向科学进军”的热潮相比,此番“科学热”持续数年。但同任何的热潮一样毕竟为时不长。也许如今有些年轻人只听说过“炒股热”“炒房热”“出国热”,等等,但它确实存在过,它留下的积淀至今还在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它所折射的时代,永远值得我们怀念。之所以值得怀念,因为这股科学热多多少少反映出恩格斯所称颂的伟大理论兴趣——那种不管所得成果在实践上是否能实现,都照样致力于纯粹科学研究的兴趣——开始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自然科学的定义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