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知识  科学

峥嵘志 你必须热爱大自然

峥嵘志 你必须热爱大自然

  “峥嵘志”栏目设立于2021年北京自然博物馆建馆70周年之际。纪念北京自然博物馆值得尊敬和怀念的老一辈学者、专家,介绍各专业领域才气不凡的前辈,记录平凡但品格高贵的博物馆人。在自然科学研究和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中,他们是熠熠闪光的铺路砾石,是后辈们必得仰视的高峻山峰,是北京自然博物馆倍加珍视的宝贵财富。

  2020年9月8日,我们曾为一本期刊庆祝了四十岁生日,它就是《大自然》。1980年9月8日,《大自然》第一期出版发行,这是由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野生动物保护学会和北京自然博物馆共同主办的一本自然科学科普期刊,是当年在“科学的春天”吹拂的一缕早春微风。风过处,对大自然的好奇与向往在一代又一代求知者心头萌发,也因此在《大自然》四十周年这一天,众多在相关领域已有所建树的科学人,其中不乏颇负盛名的名家,都纷纷提笔献上庆贺与祝福(点击阅读:四十春秋再回首 与君共勉竞风流)。在追溯和回忆《大自然》的办刊过程中,有一位老者屡屡被提及,也正是在这些深情的字里行间和话语记录里,一位始终对自然家园充满热情与热爱的老者形象渐渐清晰,也渐渐让我们熟悉起来。他就是唐锡阳先生,《大自然》杂志1980年至1990的主编,同时,他还是新中国第一代环保活动家和环保作家。就在不久前的2022年11月3日,唐锡阳先生离开了我们,享年92岁。

  唐锡阳,湖南省湘阴县人,1930年1月30日出生于长沙。父亲长期经商,先后经营过客栈、百货,后在长沙经营颜料生意。6岁的时候唐先生进入湘阴县新市小学。1943年入读长沙孔道中学,1944年日军占领长沙期间唐锡阳曾避难西乡张家湾,在私塾接受了数月《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古文观止》和唐诗的熏陶,几乎在同一时期唐先生也接触到当时极有影响的新文化运动后出现的作品,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开始对文学和文艺产生浓厚兴趣。

  1943年在长沙孔道中学就读的唐锡阳(后排左一)与同学合影(1943年) 图片来源:《错错错——唐锡阳绿色沉思与百家评点》沈阳出版社

  1946年开始,唐锡阳先后在长沙的明德、清华、衡湘中学读高中。因大哥和二哥先后考入大学,受到兄长感召和鼓励,1949年高中毕业后唐锡阳先后进入华北军政大学、中法大学法文系接受约1年左右大学教育,之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在俄文组学习。1951年3月还在大学就读的唐锡阳被调入《北京日报》筹备处,1952年《北京日报》正式创刊后在地方新闻部工作,担任过二版编辑,并负责该报经济专栏编辑。后因故调离报社,自1972年10月份起被安排在东方红医疗器械工厂供销科,一直待了近十年。直至1980年4月《大自然》创刊,唐锡阳调入北京自然博物馆,先后任杂志编辑、主编、编辑部主任直至1990年退休。

  熟悉唐锡阳先生的人都听他谈起过,《大自然》杂志于他而言的重要意义。对他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科普性杂志,不仅仅意味着在这里重启专业与职业生涯,更是意味着他人生的重新开始。之前因为历史的、社会的以及个人的原因,唐锡阳接连经历错划挨整、发妻亡故、派系争斗和事业歧途,人生可谓四面楚歌。也因此,从他调入北京自然博物馆的那一天起,年已五十的唐锡阳无比轻松和踏实“那一刻觉得整个人的世界亮堂了,只想从此全力以赴地工作。” 人生回归正常的唐锡阳带着“黄昏赶路”的心情,迫切希望追赶回被耽误的中青年时期的宝贵时光,写下了“夕阳无限好,黄昏不为迟”来抒发自己那一刻的心情。

  来到《大自然》编辑部后的唐锡阳,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学习。虽然之前从事了近20年的新闻工作,但是没有任何自然生物类学科基础,他很明白,想要做好科普刊物的编辑工作“要取长补短,闯出新闻与科普相结合的路子,首要问题是学习科学知识”。唐锡阳本着边干边学的宗旨,在组稿、编辑、审校的过程中慢慢学习积累从远古化石到未来科技的相关知识,他“总是抓住编辑空隙,深入全国各地,向专家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大自然学习”,因此很快就胜任了《大自然》编辑主编工作,刊物具有较高的科学性、思想性、知识性,内容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获得了读者和业界较高评价。唐锡阳在做好刊物编辑工作的基础上,开始着手尝试科普文章的写作,比如“深入采访一次(关于)大熊猫(的选题),就大大丰富有关兽类的许多知识;深入采访一次银杉,就大大丰富有关植物的许多知识;深入采访一次朱鹮,就大大丰富有关鸟类的许多知识。”唐锡阳意识到自己曾经的新闻工作经历带来很多优势,“新闻记者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实际是一种善于学习的习惯”。很快,他就在参加武夷山保护区科学考察之后,撰写了《武夷山开科学花》一文,发表在《大自然》1981年第3期上。

  第二年,已经把握科普文章写作方法的唐锡阳开始发力,在随大熊猫研究专家胡锦矗前往卧龙自然保护区考察之后,撰写了《珍珍,你好!——访五一棚大熊猫观察站》一文发表在《大自然》1982年第1期(点击阅读:观往知来 珍珍,你好!),前往西双版纳之后撰写了《西双版纳访野象》发表在第2期,赴神农架亲历药农采集后撰写了《神农采药神农架》发表在第3期,梵净山之行后撰写的《朝觐黔金丝猴》发表在地4期。“每到一个自然保护区,我一定要进入原始森林,一定要爬上最高峰。采访野象,我一定要看到野象;采访黔金丝猴,我一定要看到黔金丝猴;采访银杉,我一定要看到伍家弯最险峻最高大的那一株;采访药用植物,我一定要药农带我到最难采到的石斛金钗,看到它们也许只是瞬间的事情,但达到目的却是一个十分丰富、十分生动、十分美好的过程。”唐锡阳享受写作过程和作品发表带来的满足感,但他更迷恋大自然带给他的放松感和亲近感。“大自然好,它特别宽松,能够让人得到慰藉,感到一种解放,所以我非常喜欢大自然,大自然里面有最美好的图画,最美好的音乐,有最好的情感,有最完善的哲学,我从心里爱上大自然。”

  也许是新闻记者的职业敏感,也许是自然保护区的亲身经历,也许是科普作品写作过程带来的思考与感触,在享受大自然带给他的愉悦感之余,唐锡阳逐渐对大自然萌发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感情进一步升华,特别是看到在人口极多、矛盾极多、文化落后、经济贫穷的我们这个国度里,大自然正在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痛苦,因而产生了一种要为大自然呼喊的使命感。“人类有时候显得过于自信,过于自用,他们恣意破坏森林,放干湖泊,开垦草原,污染环境,把保护动物当做特效药材、珍馐佳肴和出口商品……”唐锡阳的文章越来越关注自然环境,越来越体现出生态保护理念,越来越多的文章开始深入思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他勇敢地提出“我们必须勇敢地做出抉择:或者自毁家园——地球,或者把自然保护和开发资源结合起来,求得自然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在这种强烈历史使命感驱动下,唐锡阳创作热情喷薄而发,先后在《大自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十多家报刊发表了近百篇以自然生态保护为主题的科普文章:《探索银杉之路》《坡鹿在呼唤》《又有五只朱鹮起飞了》《海龟登陆的季节》《天鹅之歌》《鸟岛新闻》《长臂猿和热带雨林》等等,《又有五只朱鹮起飞了》1987年获中国科协主办的”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天鹅之歌》《又有五只朱鹮起飞了》《舒展长白画卷》《沙地上的奇迹》《草海对我说》等文章先后被《大自然》读者评选为当年最佳文章。

  《又有五只朱鹮起飞了》1987年获中国科协主办的“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刊登在《大自然》1984年第三期

  1987年,汇集其25篇主要作品的《自然保护区探胜》一书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全书22万字逾300页。1994年,该书在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联合举办的“全国优秀地理科普读物”评比中获选,并列入了全国青少年书目。同年Living treasures: an odyssey through Chinas extraordinary nature reserves英文专著在美国出版,以丰富生动的图文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自然保护区资源以及自然保护状况。此之前内蒙古科技出版社在1986年出版了蒙古文的《天鹅之歌》一书,将唐锡阳的自然保护理念介绍给更广泛读者。唐锡阳开始奠定其作为中国第一代环保活动家和环保作家的地位。

  《自然保护区探胜》左:1987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右:2021年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纳入“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

  尽管十年耕耘获得的成绩与认可让唐锡阳感到欣慰,但转眼,退休已经近在眼前。一直脚步匆匆“黄昏赶路”的唐锡阳不愿就此停歇,他一边感叹“工作刚干出点滋味,时间又到了”,一边开始寻找新的事业目标,“又在酝酿一个新的计划”。唐锡阳的“新计划”与一个重要的人有关,那就是和他在1982年重新组建家庭的美国妻子马霞Marcia Marks。马霞是一个坚定的环保主义者,1981年来华在中央编译局担任专家,也是在那个期间和从事环保写作的唐锡阳相识相知走在了一起。

  唐锡阳和马霞在卧龙保护区大熊猫观测站(1987年)图片来源:《错错错——唐锡阳绿色沉思与百家评点》沈阳出版社

  退休之前,马霞是唐锡阳自然环保写作的良师诤友,是将唐锡阳的文字著作介绍给更广大读者的助力推手,是在唐锡阳生活中事业上给予他温暖坚定支持的人生伴侣。退休之后,在马霞的陪伴下唐锡阳历时7个多月遍访欧洲、北美以及亚洲的50多个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并于1993年共同出版了《环球绿色行》(中国卷&外国卷),该书汇集了他们亲自考察国内外自然保护区后整理的所见所闻和心得体会,从社会、文化、历史等角度分析和思考自然保护。

  1995年,面临因白马雪山森林砍伐而失去栖息地的滇金丝猴的命运引起了这对环保伉俪的担忧,另外几位同样关注此事的同道中人密切往来相互支持,从而促成了一个由国内各高校的优秀大学生组成的环保组织——大学生绿色营在1996年逐渐成形。首次绿色营考察活动选定了白马雪山所在地云南德钦为目的地。然而罹患食道癌的马霞在出发日期临近时病情突然加重,但她仍然坚持要求唐锡阳按原计划带领营员出发。内心无比挣扎的唐锡阳最终忍痛做了决定,他揣着马霞交给他的1万元积蓄作为经费,亲自带领绿色营深入了云南德钦山林。在原始森林进行实地考察期间,营员们除拍摄了大量图片资料外,还详细记录了关于德钦县森林砍伐有关事实的详实数据。考察回来后营员们发表了大量关于环保问题的文章,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了情况。德钦县原始森林砍伐及时得到了制止,200多只濒临灭绝的动物——滇金丝猴获救了,原始森林保住了,马霞的心愿完成了。然而,回到北京的唐锡阳已经失去了与妻子最后的告别机会,马霞留给他和营员们的只有一盘录音带,留下了她对唐锡阳和绿色营的深情嘱咐与美好祝愿。

  自1996年起,唐锡阳带着妻子的托付主持绿色营连续举办多年,1997年为保护原始森林而奔赴藏东南,1998年为保护湿地而奔赴东北三江平原,1999年为探讨生态旅游和自然保护的关系而奔赴北疆,2000年为保护胡而奔赴南疆,2001年为了配合IFAW这个保护野象的项目再次到云南……大学生绿色营引发一批又一批青年的环境保护意识,更通过带领他们走进大自然而从此爱上大自然,甚至促使一些营员从此坚定走上了自然保护、动植物研究、环境科学等职业道路。2007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由唐锡阳主编的《绿色营》一书,全面回顾了绿色营走过的十年历程,记录展现了绿色营产生的背景、影响和活动经验以及众多营员从中受到的被称为“一生财富”的教益。

  在2004年出版的《错错错——唐锡阳绿色沉思与百家点评》一书中,除浓缩了唐锡阳二十多年间发表的科普环保文章,特别之处是汇集了一百七十多位各界人士的四百多条评点。很多点评都盛赞他的文章特色在于动人以情,寓理于情,让读者在美学享受中,获得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受到保护自然环境的教育。用唐锡阳自己的话来说,“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凡是流了汗、负了伤、淌了血的地方,我的文章就动了感情,就成为文章中最感人的核心部分”。文如其人的唐锡阳的确是一个敢于吃苦、精力充沛、情感炽烈,还有些理想主义的人,晚年亦未改本色。

  2019年8月,北京自然博物馆邀请唐锡阳登上“博士有话说”栏目的舞台,参与一场以“家园”为主题的现场谈话活动。活动结束时,播放了一段他提供的视频小片,我们惊讶发现,原以为年近九十的唐锡阳先生应该已经没有心力再过多关心环保话题,但这个标题为《新疆行》的短片不仅详细记录了他不久前刚刚完成的新疆多个保护区探访行程,还就所见所闻从环境保护角度提出了疑问与思考,甚至很多处唐先生都在因为环境破坏和野生动物保护不尽如人意而动心动情。2020年拍摄《大自然》创刊四十周年短片的时候唐先生时值鲐背之年,九十高龄的他思路清晰,情绪高涨,面对镜头深情地回忆了自己任杂志编辑和采访撰稿的心得与收获,对杂志未来的发展也提出了诸多期望与嘱托。

  本文标题“你必须热爱大自然”正是短片中他说的一句话。记得在央视“东方之子”专访节目中,唐锡阳曾有这样一段感慨“当你站在高山上,当你面对大海,一望无际的,还有什么自私,嫉妒,仇恨,还有什么可以恐惧的呢?” 经历了半生折腾与磨难的唐锡阳一定是在大自然里找到了最宝贵的东西,于是弥留之际他挣扎着用笔写下最后的遗言是——“比别人都幸福的老人”。杨绛先生《百岁感言》有言“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唐先生,您在大自然里找到的就是人生最曼妙的风景,对不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