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知识  探索

从文学视角发掘新中国精神内涵

从文学视角发掘新中国精神内涵

  《新中国精神与文学经典建构》,蒋述卓、贺仲明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7月,58.00元

  1949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已走过了70多年的发展历程。新中国的历史,是中国党领导和团结人民走上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发展史和奋斗史,这一过程离不开中国当代文学的积极参与。文学作为一种感性形态,为新中国的社会变革及民众力量的召唤,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由蒋述卓和贺仲明两位学者主编的《新中国精神与文学经典建构》一书通过考察和探讨新中国背景下的当代文学经典的生成与新中国精神之间的关系,力图在理论上进行宏观阐释。而阐释的前提,首先必须清楚文学中的新中国精神的内涵,以及中国当代文学的概念界定问题。

  首先,何为文学中的新中国精神?作者从理论层面对新中国精神进行界定。从历史层面看,新中国精神是指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具有引领性的精神品质。从当下层面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新时代中国精神。而从未来层面看,新中国精神处在一种“未完成”状态,这就需要一系列社会实践尤其是文学实践来丰富新中国精神。

  由此,作者通过考察新中国背景下的当代文学经典的生成与新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历史的互动关系,并根据两者之间互动形成的文学中的新中国精神在特定时期的不同表现形态,将文学中的新中国精神的历程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一是1949-1976年,新中国精神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民族团结精神”。二是1977-1991年,主要表现为“反思精神”“改革开放精神”“与时俱进精神”。三是1992-2012年,主要表现为“多元共融精神”。四是2013年以来,主要表现为人民创造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这四个历史分期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新中国精神走向的某种规律。其一,这四个时期的文学中的新中国精神不可能截然分开。一种精神并不只属于某个特定时代,比如“爱国主义精神”实际上贯穿于新中国文学各个阶段,只是在1949-1976年这个时期,文学对中国历史记忆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呈现更加突出。其二,这四个分期与中国社会主义不同时期的重要历史阶段具有同步性,这是因为新中国精神演变与社会时代发展紧密关联。其三,前期可总结的精神表现形态多,后期可总结的精神表现形态少。尤其是1992年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使得我们很难用一种确定的精神形态去描述和概括,因此作者认为比较恰当的表述是“多元共融精神”。

  其次,在探讨文学中的新中国精神之后,作者对于当代文学经典的独特性、基本构成,以及生成等问题作了精要的的叙述和概括。作者认为,从文学视角考察文学中的新中国精神的历程,离不开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的理解。当下人们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概念界定,往往采取一种宽泛的定义,即泛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文学。作者认为,中国当代文学主要是在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改革等不同时期,与国家实践的互动过程中逐渐生成的文学发展史,因特殊的中国国情而具有鲜明的性和现实性。因此,只要是1949年以后参与到人民新中国文化生态的变化、文化观念的更迭、文化精神的变迁之过程的文学,都可视为中国当代文学。

  那么何为“当代文学经典”?也许有人不赞同使用“当代文学经典”这个词。这是因为我们很多人习惯于在接受了漫长文学史检验的前提上来理解“经典”这个概念。但其实,在现代文化背景下,对“经典”的理解可以持更开放的认识态度。

  在作者看来,其一,文学经典通过特定的文化选择,而在漫长的时空流转中形成不同民族文化传统的精神记忆。当代文学经典具有当代文学的独特性,它是中国古代的“大传统”和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学“新传统”双重滋养的产物,具有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相融合的独特个性,也与新中国的独特、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其二,文学经典是历史化的产物,它代表了一种审美典范,一种最高序列的审美等级。在某种意义上,当代文学经典具有更特别的独特审美和文化价值。它在当代文化背景下产生,与现实关系更近,更容易拨动当代读者的心弦,引发他们精神上、审美上的共振与心理上的共鸣。

  文学经典受到民族传统心理、现实语境、社会体制、文化生态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新中国文学经典的生成一般需经过“文学制度—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三个环节相互交织、相互制约的辩证发展过程。其一,国家意志作用于文学体制,从而进一步规约文学创作。其二,文学创作者需要将国家意志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和情感结构,创作出具体的作品,以艺术的感性形象来感召受众。其三,文学作品必须引起受众的普遍反响和关注,并经过理论批评家的不断介入和阐释。

  因为文学经典是一个时期文学中的最优秀部分,无论从文学史角度还是从文化建设角度,它都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它是确定文学史的排列秩序、思想艺术水准和学术品格的重要保证,并因此对该时期的文学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对于文学学术研究的深入推进,对于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文学经典也有重要的意义。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文学反映着时代与现实的一般规律。在今天,阐释文学经典对“新中国精神”的作用、意义和价值,也就是深化文学经典的文化和精神意义。对于这些,作者也作了深入的探讨。

  当代文学的发展与新中国精神密切相关。新中国当代文学经典的生成,也就是文学中的新中国精神如何参与构建作为“想象共同体”的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探究两者生成的互动关系,有着更积极的现代意义。文学中的新中国精神与中国当代文学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相生的关系,共同影响并限定了不同时期的文化观念与精神走向。其一,当代文学是新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作为一种感性媒介,当代文学的审美潜力、情感强度充分影响并塑造了民众的情感结构和精神世界。其二,当代文学是新中国精神的审美表达。国家意志往往规约着文学的生产,决定着文学的语言、想象、虚构等方式。

  本书的难能可贵之处还在于作者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有着深入的研究,重点关注到近年来国家为重新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等作出的努力,其实是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寻求稳固的精神价值基座。围绕新中国精神与文学发展及文学经典形成之间的关系,作者希望通过对新中国精神与文学经典形成之间互动关系的探讨,推动文学发展。并且提出文学创作者不应忽视这样的时代趋势,要积极回应时代精神诉求,创作不辜负时代与人民的文学经典。

  本书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当代文学经典研究丛书”的第一本,起宏观总括综述之义。“当代文学经典研究丛书”旨在通过重点研究当代文学中的代表性作家作品,在一个较高的高度上展示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和方向,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当代文学优秀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其思想文化特征和艺术个性,从而更好地进行鉴赏和评判,并且希望给未来人们进行经典化甄选时提供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探索精神的内涵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