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知识  探索

李若姮个展在第零空间启幕在旅行中探索自我和生命的意义

李若姮个展在第零空间启幕在旅行中探索自我和生命的意义

  8月20日,“迷失与发现:文明冲突中的艺术档案—李若姮个展”在798艺术区第零空间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丁方教授担任学术主持,独立策展人徐烜担任策展人,展出了艺术家李若姮创作的三个系列共二十余件作品,反映了她对当代人类文明在当下面临的挑战、机遇与变革的深度思考。

  展览开幕式现场策展人徐烜、中央美术学院博士、青年批评家高远,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当代艺术家主玛·以赛尔曼等嘉宾分别致辞。中知联董事长王猛代表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丁方教授进行现场发言,悉尼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独立策展人尼古拉斯·苏塔斯特别发来祝福。本次展览开幕式由9958艺术疗愈计划爱心大使盛婉婉女士主持。

  策展人徐烜谈到:“本次展览既是艺术家李若姮过去十年艺术创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也是开启她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继续深造的开篇。她的作品是对多个民族、地区以及多段历史研究之后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理解与态度。李若姮不同于其他年轻艺术家急于形成一个个人的艺术符号,而是会根据不同文化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艺术创作形式。她是一位学者型的艺术家,她的研究方法是基于自身深刻的生命体悟以及灵魂的思考,并且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呈现在作品之上,完全追随自己的内心。在英国深造期间,她将开启非洲计划的研究项目,探寻最原始的文明。我相信她会一直沿着自己的研究方向走下去,相信她必然会带给我们更多已经遗失的美好。”

  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丁方教授评价:“李若姮是一位以行走的方式开启艺术创作的青年艺术家,其脚步遍布欧亚、南北美洲甚至非洲。她以深度的生命体验、充盈的知识储备、独特的人文视角以及强烈的价值关怀,在或酣畅淋漓或细致入微的艺术形式中,体现了内心追求与自我超越。”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青年批评家高远说:“李若姮擅长多媒介的艺术创作,包含综合媒介绘画,版画,摄影,装置等。作为一位有过战地记者经历的年轻艺术家,李若姮亲临过战争,感受过战争的残酷以及人类对于爱与和平的渴望,正是这种触动,让她的作品有一种人文精神的关怀。”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当代艺术家主玛·以赛尔曼认为:“这个展览能让我们眼前一亮。年轻艺术家李若姮的超越在于,她身体力行走入和感受着这些不同文明间的各种冲突,并通过文字、图片和摄影、装置等作品,带有使命感的参与到对现实的思考以及对未来新世界的重构过程里。若姮是通过行走的方式,亲临世界热点地区,用自己的眼睛和探求的视野去关注这个世界,这也是我们这辈人想做而不能完全做到的。所以,特别为她这样有勇气与认知的年轻艺术家而高兴,真是曙光乍起充满希望。”

  悉尼艺术大学教授、独立策展人尼古拉斯· 苏塔斯说:“我认为她在旅行中完全放松了自己,解放了一切思想的束缚,以更好地去探索自身。最好的旅行方式就是迷失在旅行中。而且我认为她发现了旅行中更深奥的东西——关于定义她是谁,以及她的存在。”

  艺术家李若姮现场发言中谈到:“我觉得一个人,要么你的人在旅途,要么你的心在旅途。因为喜爱旅途的人充满好奇心,而恰恰好奇心是一切新探索与创造的源动力。我的教授曾经跟我说,你的喜好完全受制于你的见识、见地,如果你能打破自己的思维,就能获得更广、更深的精神世界,所以我一直在旅途中。我走访世界上很多的国家,与当地人同吃同行,去发现他们文化里的璀璨以及去突破我对自己认知的局限。我希望今天在这里,我给大家带来的是一个敞开心扉的环球旅行。”

  作为一位青年艺术家,李若姮从小就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地理杂志上各种地形地貌、人类文明的古迹都吸引着她不断地去突破自我对世界的认知。从小就将环游世界当成是一种职业,并且一直在践行着探索世界的初衷。到目前为止,李若姮已经走访了22个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她对当地的自然、人文、信仰等环境都做了深入的了解,也正因如此,李若姮的作品有一种考察后的纪实性,真实而自然。

  李若姮作为女性艺术家拥有更多对世界的感性体验,2014年,当时只有21岁的她勇敢地申请做了国家地理杂志巴以战争的战地记者。2019年还去到远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支教。多重身份的亲身经历,让李若姮的对世界的认知更加地深刻。在表达时代变革的同时,她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发掘,深入人类文化的本源,归纳出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相似与进程的差异,这对于未来发展的价值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次展览中,观者将跟随艺术家的视角漫步于世界各地,穿梭于古代文化和当下社会之间,体验人类文明的现实冲突以及和平愿景。在以色列档案《战争与和平》中,李若姮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撇开由历史、文化、宗教、习俗造成的藩蓠误区,从日常生活中去寻找人类的共性——对于爱与和平的渴望。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化、全球化、文化共享成为讨论的热题,但其实人类散落在世界不同地区的先祖,早已达到了非常强的文化相通性。当她走访哥伦比亚,在波哥大黄金博物馆看到大量的藏品,亚马逊人的原始信仰与黄金图腾不禁让她触动。哥伦比亚的土著民相信,人的精神可以附着于其他生物形态以此打破人类肉体对世界体验的限制。人可以暂时改变为鸟,以翱翔的姿态展望世界的边界,或以蛇、青蛙、蜥蜴等生物形态,体验不同的生命形式带来的生命角度,人与自然早已实现了高度融合的精神文明。在李若姮哥伦比亚档案《黄金传奇》系列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知到李若姮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她将南美传统观念中自然与人和谐的思想,与现今弱肉强食的生存规则并置,在带给观者视觉震惊的同时,引起人们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深度思考。

  展览的最后一个系列就是中国档案《西便门记忆碎片》系列,如果前两个系列的作品是一场艺术旅行,而这件作品则更像是回到原点。在这个系列中,艺术家李若姮展开对自己童年成长社区的深入调研,探索时间中的变化。那些已经破旧,但曾经却是几乎唯一通讯方式的信箱,那些张贴各种纸质广告的公示栏,似乎随着时代发展在褪去色彩。但她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作品去保存曾经的那份和谐。艺术家以象征主义手法制作的装置系列作品及绘画、雕塑、装置、现成品、手记……于一体,记忆的碎片通过自由交织、融汇又重新成为一个整体,使观众不仅获得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间,而且达成“一千个观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独特观赏体验。

  李若姮以“浮士德式的无限追求”精神,不断“行走在路上”,探索着生命的价值。而她的艺术作品都是源自生命体验过程中的观察思考,展示出对未知世界永远探索的精神。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生命的意义在于探索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