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知识  探索

《星际探索》:又一部被观众打压的「神作」

《星际探索》:又一部被观众打压的「神作」

  太空电梯,短期冬眠,脉冲推进,海王星定居,这几个看似能直接与《三体》小说勾连起来的关键词,实际上却出自一部热映中的好莱坞科幻电影。

  主演: 布拉德·皮特 / 汤米·李·琼斯 / 鲁丝·内伽 / 唐纳德·萨瑟兰 / 丽芙·泰勒

  故事设定在年代未知的近未来,但导演詹姆斯·格雷心目中设想的年份是距今四五十年之后,也就是大概2070年的样子。

  在现在的科幻电影随随便便就能穿越星云、探索黑洞、进行星际交流的时代,《星际探索》却把故事的主线设置为一个从地球经由月球和火星前往海王星的信使故事。一个太空版的“奥德赛神话”。

  导演想把它做成一部“最真实的太空旅行”电影,但又有着《现代启示录》的诗意以及《2001太空漫游》的哲学思考。令人高兴的是,他全都做到了。

  作为一部相对接地气的科幻电影,电影团队请来了NASA和SpaceX的资深工程师作为电影的技术支持。专家全程陪同导演共同完成所有的创作。

  比如,皮特在太空流泪的那一场戏。泪,是皮特在表演时不自觉产生的附属结果。拍摄结束后皮特对导演说:“这里你可能需要做后期(0重力下的泪花)”,但导演却说:“不需要,我要完整地保留你的表演。”

  了解格雷电影的人都明白,他是一个十分强调浪漫主义的人。对他来说,艺术破格表达比传播科学理论更为重要。

  格雷导演在电影里建立了一个新的太空秩序。那时候,带有类似太空电梯的空间站已经建成,月球旅行甚至变成了一个商业化的太空项目,而不变的,还是人类对地外文明永不停止的探索。

  电影以小见大,以个人家庭为出发点,探讨人类解锁世界新地图更重要,还是在温暖的小狗窝安度生活更重要。

  因为“山就在那里”,所以《星际探索》主角的父亲孜孜不倦,以家庭为代价,寻找他心中的外太空之神。

  他成了地外探索的第一人,成为了后辈宇航员之所以想成为宇航员的精神领袖。而地外探索往往是一张单程机票,选择这一行就意味着放弃家庭。

  “人类是吞噬世界的怪物”。月球成了地球的“殖民星球”,而人类为了抢夺有限的资源,还是会在新的乌托邦滋生出新的罪恶——月球海盗。

  南极成了战殇之地,受人研究的灵长类动物反向吞噬人类。科技泛滥,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提高,看似我们走进了新的太空秩序,但精神层面上还停留在原始社会的阶段,靠的还是老一套的坑蒙拐骗烧。

  在中国航天事业“超英赶美”的时代,为什么美国放慢了脚步?也许并不是他们技术条件落后了,或许是他们累了。

  几乎一模一样的母题,作者化的表达,以及登峰造极的视听语言。进阶的是,太空的故事背景让格雷有了更大的舞台施展拳脚。

  《星际探索》的布景、灯光和摄影,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影响。格雷说,他会像画家一样去考虑电影的配色。

  为了营造出风格化的效果,他使用了一种叫“色彩象征”的配色方案。比如说,火星是橙的,火星室内的灯光就布置成橙。同理,深蓝色的海王星带来的是深蓝色的室内布光。

  人物在焦虑或者面临未知与危险的时候,往往红色调的环境更能象征人物此刻的情绪。比如《2001太空漫游》的红房子。在《星际探索》里也有一个红房子,那是皮特的角色准备和他失联的父亲连线太空漫游》的红色布光

  这些看起来是常识性的做法,但并非所有的电影都敢使用如此具有风格化的布光,因为它带来的负面效果是不线重力的眼泪一样。但是,格雷认为,

  别看海王星离我们地球特别近(跟星际旅行类电影相比较),但《星际探索》是自1997年的《黑洞表面》后,

  第一次,我们看到了宇航员穿越海王星星环的视觉奇观,更别提那是在一个几乎徒手的情境下完成的这个壮举,其壮观程度不亚于《星际穿越》和《地心引力》的某些段落。我相信,

  这是格雷拿到最多投资的一部电影,而中国的博纳影业也是投资方之一。格雷说:像这样大投资的电影,

  电影的最后40秒不是我的,但我的结局在电影里。电影最后的40秒,说的是主角最后见到了他的女人。影片最后一整段回到地球的戏和影片整体风格极不搭调,不但显得松散,还是一种怕你看不懂而列出详细解题步骤的烂片式结局。

  的那一刻便是导演最想要的收尾方式。理由:1、大多数的科幻电影喜欢在进入返程的那一刻收尾,这是一种半开放式结局,让人意犹未尽。2、格雷的故事讲到返程的那一刻已经完整,主题已经得到充分的表达,人物的心结已经解开,后面再狗尾续貂显得是个很愚蠢的做法。

  ,和上面提到的《黑洞表面》的豆瓣分数几乎一致(6.8分)。可是,《黑洞表面》在烂番茄平台和MTC平台都是极低的分数(27%;35分),按照豆瓣的评分体系换算,它也就一部只值一颗星的作品。

  为什么观众对《星际探索》的要求这么苛刻?几乎成一种打压的姿态去“摧毁”一部外媒评分很高的电影。

  而《2001太空漫游》在当年也因作者化的表达而被骂太闷、看不懂。显然《星际探索》不能和《2001太空漫游》相提并论,但两者的处境却惊人相似。

  它的优势反而成为反对者用来反击自己的武器。也许,它注定只能成为少数人的狂欢,也许,只有时间能告诉我们答案。图片来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