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知识  未来

2000科学实验4代灯泡教学(2000科学实验三代灯泡)

2000科学实验4代灯泡教学(2000科学实验三代灯泡)

 

空调在换季时,应对过滤网进行清洗、晒干,在运用过程中不能频频开关,通常间隔5——10分钟,会对压缩机起到维护作用。

世界上有很多的科学家都为了一项研究、一个试验,甚至是一个可能根本无法验证的可能性,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还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答案。

无疑,科学是一项长期的事业,有的科学结果是许多科学家穷极一生的无法获得的,真正科学观点的背后可能是几代人的努力,而获得结果的过程更是难上加难。

世界上的很多真理背后,都是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像达尔文为了印证进化论几乎走遍了全世界;爱因斯坦为了找到最适合灯泡的材料,做了上千遍的试验;哥白尼为了揭露日心说的真相,甚至以付出生命为代价。所有科学的试验,背后都是有付出极大的心血。

01科学,需要长期验证

如果说,科学是很多人长期的事业,就如上文所说,科学的试验也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为了得出正确的结果,或者验证一个结论,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进行试验。

如今的手机承载了许多个人信息,如果手机不小心丢了或者被偷了,想一想银行账号、密码、社交网络等重要资料和个人信息都在上面,那后果和损失将是不可估计。

像弗雷明汉所进行的心脏研究,就花费了数十年。跟踪了上千名不同年龄段的人,只为了研究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害是什么,为后续的质量提供有力的方向。

还有一些研究地壳运动的科学家,更是要用十足的耐心,才能等到一次变化进行研究。这都是为了人类能够更好的认识大自然,能够提前的规避风险。

正是因为科学是需要长时间的验证,所以科学才是神圣的。因为耗费的成本太高,并不是人人都能够做到的。这也是投身于科学之人的伟大,为了获得一个正确的结论就不计时间成本的投入,可能是为了热爱,也可能是内心的使命。

不过,也不是所有了科学实验,都是需要耗费这么长的时间,更不是所有实验都是有意义的。

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个实验,耗费了将近百年的时间,但在世人的严重看来,这个实验简直是一个无聊到透顶的试验。这个实验就是沥青滴漏实验。

02无聊,且费时的试验

在20世纪20年代,科学界普遍认为沥青的形态并不是固体,而是一种具有很强粘性的液体。但在当时也只是一个结论,并没有实际的试验来支撑着这个结论。

所以,一名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帕内尔为了验证这个结论,就打算开展试验,也就是科学界中最著名的试验之一——沥青滴漏试验。

如果说,这个试验只是为了验证沥青是一种液体,其实非常的简单,只需要在温度相对较高的环境下进行试验,就可以大大的减少试验时间了。但科学家需要的试验结果远不止这个,还要验证在常温的环境下,沥青是否能够滴落。

所以,帕内尔教授就用一个漏斗装满沥青,让它在常温的环境下滴落,只是沥青的粘性真的是非常高,想要看到沥青滴落的那一刻,真的非常困难。但这名科学家就仿佛和这个试验杠上了一样,他一心一意的守在漏斗旁边,等待着沥青滴落的那一天。

为什么说这个试验是非常无聊的呢?实际上,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试验的结果没有任何的意义。沥青是可流动性的液体,这个结论在当时可以说是真理的存在了。就像1+1=2那样子,不然的话,在工业中也不会有那么多应用沥青的案例。

也就是说,即使是这个沥青滴漏的这个结果出来了,也不会有任何的改变。如果沥青没有滴漏,人们也只会认为是等待的时间不够长,并不能证明沥青不是液体。所以,这个试验是一个死循环,只能证明沥青是液体,而不能反向证明。

二是因为实验过程太无聊了。当你把试验装置设计好后,就只能把试验交给时间,人为并不能改变,而对于科学家来说,只能坐在仪器旁傻傻的等待。这个过程真的是无聊,且让人窒息。

变频微波炉是用变频器取代了传统定频的变压器,实现火力的自由输出,真正做到大火小火随心调!

03一次,又一次的错过

虽然这是一个非常无聊的试验,但试验既然开始了,就总是要继续进行下去。

1927年实验开始,帕内尔教授每天都守在实验室,生自己错过了历史性的一瞬间。但沥青的滴落实在是太慢了,帕内尔教授等了三年又三年,还是没有等到,而人的耐心也总是有限的。帕内尔教授再也做不到像一开始试验那样,长时间盯着试验,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就在实验进行的1939年,沥青终于滴落了一滴,但是帕内尔教授却错过了,原因竟然是她当时正在睡觉。等到他醒来看到烧杯中的滴落了沥青时,真的是悔得肠子都青了,不断地责怪自己为什么要在那个时间睡觉了。但错过终归就是错过了,帕内尔教授只能继续苦苦的等待下一次沥青滴落的时候。

1947年,第二滴沥青滴落花费了八年的时间,只是帕内尔教授这一次又错过了,他并没有看到沥青滴落的瞬间。

看到这样的结果,也只能说一句造化弄人了。不甘心的帕内尔教授继续这项实验,只是他再也等不起这么长的时间了,没有等到第三滴的沥青滴落,帕内尔教授就去世了。花费了大半生进行的这个试验,最后还是没能够看到试验结果出来的那一瞬间。

随着帕内尔教授的去世,这个试验也被搁置了。只留下了实验仪器孤零零地留在实验室中,无人问津。直到另一位科学家的到来,听到帕内尔教授的故事后,非常的动容,决定继续这项试验,帮助帕内尔教授完成未了的心愿。

1961年,这位名叫约翰的教授和帕内尔教授一样守在实验仪器前,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约翰就要比帕内尔幸运得多了,约翰在开启实验的第二年就等到了。只是约翰同样错过了这个滴落的瞬间,他并不在场,同样没有看到。

经历过同样的事情,约翰明白了帕内尔的心情,非常的难过,决定在第二滴漏斗滴落之前绝不离开,所以在之后的时间里,他都寸步不离的守在仪器旁。

同样是等待了八年,漏斗中的沥青有一次的滴落了,只是约翰刚好背过身去,并没有看到。好像这个实验就有什么魔力一样,让守在身旁的科学家一次又一次的错过了。

2013年,和帕内尔教授一样,约翰教授再也没有时间等待得起第三滴沥青的滴落了,遗憾离世。这个历时86年的沥青滴漏试验,以两名科学家的相继错过而告终。根据科学的精密分析,预计下一次沥青滴落,或将在2027年的一天。

总结

很多人都在疑惑,为什么这个实验如此的无聊,还有人会愿意花费一生的时间去进行试验呢?我想说的是,其实每个在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中,心中都有一份执念,如同火把一般燃烧着自己的内心,迫使你的追求,去寻找。

科学的意义,很多时候并不在于你获得了多少,得到了多少,而是过程你收获了什么,只要这个实验你认为值得的话,那就没有什么不值得的。当然如果在实验的过程中,真的获得了巨大的发现,对人类有所贡献,那自然是更好的。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应当保持一份执念,去追求自己想要获得的事情,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不一定要看重结果,在追求的过程中就已经足够绚烂了。这不仅仅是科学家应当有了精神,任何一个人都应该拥有。很多人一生过得浑浑噩噩,就是缺少了这一份执着。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多项研究发现,手机使用太频繁不利于身体健康。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杂志刊登德国一项新研究发现,经常玩手机的人更容易作出冲动性决定,发生冲动行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