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知识  未来

人和机器人的未来

人和机器人的未来

  在电影《我,机器人》中有一句广告语——“2035年,这是个机器人的时代”。在这个世界里,机器人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有了自己的意识。

  想象一下,在未来世界的日常生活中,机器人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在工业领域,所有涉及生产、质检、包装、物流的环节统统都由高度智能化的人型机器人来完成。在日常生活中,快递和外卖都由机器人进行配送,每家每户都配有智能管家机器人负责日常的家居维护,单身狗们还会有自己的机器人恋人。而你身边的一切设备,比如汽车、冰箱、眼镜、洗衣机、面包机、洗碗机、甚至是衣服,都有可能是一个个独立的智能机器人,帮助你留意身边环境的变化并及时提醒你进行适当的回应。

  而人类自身,则可以专注于要求管理才能和发挥创造力的工作,比如艺术及文学创作、技术及理论研究以及工业生产中监督者和管理者的角色等等。

  作为典型的未来乌托邦主义者,机器人及人类在未来的共生关系将会带领人类进入一个大同世界。机器人以及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毫无疑问会极大地提高生产力,而生产力的提高也会促进人类自身的文明发展。毕竟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当然也会有人提出疑问——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会从人类手中抢走大量的工作机会。剑桥大学的Michael Osborne和Carl Frey在他们的研究中曾表明:核算会计、银行职员、行政前台等职能重复性较高的职业有90%以上的概率会被机器人取代,届时可能面临失业率暴涨或极端贫富差距的问题。甚至最糟糕的情况,如果机器人获得意识后消灭人类该怎么办?

  在未来,智能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首先带来的结果就是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进而导致日常的生活物资会非常充裕。届时政府所要做的只不过是对生活资料的分配进行监督,以及提供相对的公品及服务。

  19世纪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家们就曾进行社会主义集体生活的实验,结果当然是失败了,因为集体生活中涉及到生产的环节在不久之后就因为人们的懒惰之情而导致生产力的大幅度下滑,最后导致生活无以为继。但是这一点,在未来的场景中是不会出现的,原因很简单,在未来的机器人普及化的前提下,人类实际上已经脱离了生产活动了,又何来生产热情的降低。

  而在社会文化方面,在先前的前提条件下,随着人类脱离生产活动,将精力放在创造活动上,这个行为本身也会使人类社会发展变得更加多元化,通过不同人群之间以及人与机器人之间不断地交流,社会的整体包容性会获得很大的提升。而这又会反过来促进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进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在历史上已经被证明过许多次了,比如盛唐时期以及两宋时期的开放政策对经济与文化的繁荣有重要作用。

  至于人与机器的关系,许多人认为机器在大规模普及后以及在获得意识后会消灭人类,我的个人观点倾向于不会。一个文明存在的意义有两个最基本的使命,一个是文明的延续,另一个则是文明的扩张,两者缺一不可。假使今后高智能机器产生了自我意识并进而发展出属于自己的文明,首先对于机器文明的延续,它并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因为在未来,人类离开了机器就没法活了,人类不可能消灭机器。

  再就是文明的扩张,一个文明的扩张,取决于这个文明本身其文化内核的进化,而机器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它唯一进化的方法,是通过学习人类,在学习中完成自身文明的进化。所以在这一点上,人类也不需要过于担心机器会消灭人类,理由是一样的,失去了人类的机器文明,最终结局也只能是因为失去了进化能力而灭亡。综合以上的两种情况,对于机器文明来说,其文明的延续和扩张都不会受到人类文明的威胁,它也就没有要消灭人类的动机了。

  所以说到底,不管是在现实中,还是在未来世界,人类与机器并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共生关系,现如今在机器人慢慢普及的情况下,悲观主义者对于机器的论断主要还是因为对于未来不可预见性的一种担忧而已。

  当然了,从现阶段全球机器人技术和AI技术的开发速度上看,未来的那一幅场景,最快可能在未来的100年内就有可能实现。以这个发展速度,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机器人在不久的未来会真正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什么?你不信?金蝶财务机器人了解一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机器人与人类的未来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