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知识  杂谈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微电影《国华的孩子们》

国华纪念中学微电影《国华的孩子们》,

是根据真人故事改编,

讲述了一所名为“国华纪念中学”的民办高级中学,

改变了众多孩子的命运的故事。

影片的主角是国华的三位已毕业学子:

支教老师杨少敏四处寻找逃课的学生陈小天,而小天的爸爸却已经失联两个月;

老板王永锟又拿下了一笔大订单,却还是住在六七十平的小房子;

医生蔡莹本应从驰援武汉的前线返程,看着增加的救护车选择了折返......

他们都曾在国华这所学校就读,

都曾在国华的校碑旁留下自己的合照,

校碑上有这样一句话:

“用知识改变命运”,而“立志,修身,博学,报国”是影响国华校友一生的校训。

杨少敏是国华2014届毕业生,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志愿加入“美丽中国”支教项目,赴广西偏远地区,成为一名支教老师。她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曾经是国华的学生,她希望每一个孩子,都像曾经的自己一样,用知识改变命运。

小杨老师在组织学生合影拍照时,却意外发现学生小天没来学校,小天去哪了?他为什么逃课?

一个也不能少!不放弃!不抛弃!

小杨老师焦急的跑到小天家,家里只有小天的奶奶和妹妹,奶奶听不懂普通话,小杨只能用当地话询问。奶奶也不知道小天的去向。小杨心急如焚、跑向田间地头到处寻找,终于在村口拦下了要发往城里的班车。看着这辆班车,小杨想起了少年的自己,也是坐上这样一辆车挥别爸爸和弟弟。

正是读书的年纪,怎么可以放弃学业?

小杨老师从车上拉下了小天,争执间,小天的发问直击灵魂“读书能比吃饭重要?”小天的爸爸已经两个月没有给他们寄钱、也没有任何音信。小天决定出去打工赚钱,养活奶奶和妹妹。小杨感慨万千,不禁又想到了自己,爸爸临走时给她的一句嘱咐,“到国华好好上学,将来考个好大学我们都好了”。

同一所校园走出来的学生似乎有着某种相同的文化基因。

他们耳边都时时萦绕着“国华学子当以奉献社会为终生追求。”

深圳的高楼里,公司正在为谈下最大的订单而开心,同事们起哄永锟还住在六七十平的小房子里,永锟一边翻看朋友圈里国华校友小杨支教的照片,一边说着“我呀,考虑考虑”。

大房子重要还是那些贫困孩子的学业重要,永锟心里早有了盘算。

王永锟是国华2009届毕业生,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自主创办斯坦德机器人有限公司,上榜“2019胡润Under30s创业领袖”与“2019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虽然赚钱了,但他却舍不得给自己换一套大房子,心心念念都是振华小学的孩子们,想着他们需要什么。

这边永锟这边联系上了小杨老师,问学校还缺什么。他又联系了镇政府,决心亲自前往母校捐赠物资。电话放下,永锟摸着自己办公室的机器人,陷入沉思。国华的校长曾经鼓励他坚持自己的机器人梦想,所以才有了现在的一切。当永锟带着捐赠物资来到学校,发现学生们像自己小时候一样,为了攒钱读书,穿着破洞的鞋子,永锟默默在自己的捐赠物资表里加上“新球鞋每人一双”。

小孩子们围着永锟,看他用电脑办公,他们对此很好奇,永锟笑着又在自己的记录簿上又敲上几个字“电脑20台”。

午饭时间,不知道谁悄悄给永锟送去面条,又躲在树后偷看永锟吃饭。永锟的好,他们懂得,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回报。

在国华的校碑上,刻着这样一段话:“立校办学的目的,是让年轻俊彦从拥有知识开始,继而拥有高尚的品格和灵魂,以建设国家和回报社会为终点。”这是影响国华校友一生的校训。蔡莹成为这句校训的积极践行者。

在欢送驰援武汉医生的现场,蔡莹正坐在车上,跟许久不见的家人通视频通话,原本是要从前线返回北京的。却看见车窗外突然来了很多救护车,蔡莹突然不说话了,视频那头的老公追问“老婆,那你还回得来吗”?

蔡莹是国华2008届毕业生,从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成为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一名医生。2020年3月疫情期间,自愿跟随医务团队驰援武汉,成为抗疫前线的一名“逆行者”。为了救助更多的病人,她始终战斗在一线,放弃了本来可以返回北京的机会。

时间就是生命!这是两个战场。

蔡莹选择了回到战役前线拯救更多生命。顾不上同事的询问“怎么没回家”,穿上隔离服就投入到救治生命的忙碌当中。这在蔡莹而言,就仿佛回到那年高考,时间分秒必争。一个战场关乎着自己的命运,另一个战场则是关乎病人的生命,高考的结果最终怎样?病人能不能脱离危险?同样令人揪心。蔡莹通过争分夺秒的抢救,病人终于安全了,正如多年以前蔡莹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北大医学部一样。

小天爸爸的失联原来另有隐情。

小天的爸爸感染了新冠肺炎成为蔡莹的病人。动了手术不能说话,他给蔡莹写下字条,请她帮忙给家人汇钱。又让蔡莹帮忙给小天打电话。小天爸爸最关心的还是他的学习,听到小天不错的成绩,爸爸露出了微笑。

在家人和新冠病人之间,蔡莹选择了当“逆行者”。

夜幕降临、蔡莹跟家人视频,宝宝想念妈妈哭闹不休,蔡莹哭着给女儿唱摇篮曲哄孩子入睡。

教育有时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

和爸爸联系上的小天,在桌子的时候发现了小杨老师给自己留的一张在国华毕业合照,后面还留下了一段让小天感动的文字。

也许以前的你,并不是很了解这所学校。国华纪念中学,创办于2002年9月,是全国第一所纯慈善、全免费、全寄宿民办高级中学,招收家庭生活贫困、学习成绩优异、品质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学生从报考国华纪念中学开始,直至大学本科或研究生、博士毕业,学习、生活、交通等一切费用全部由学校承担。

“我不忍看天地之间,仍有可塑之才,因贫穷而隐失于草莽。”

“为胸有珠玑者不因贫穷而失学,不因贫穷而失志,方有办学事教之念。”

这是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先生和联席主席杨惠妍女士创办国华纪念中学这所慈善学校的初衷。

“不要放弃,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知识是战胜贫穷的美好利器。”

杨国强出生于顺德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少年时期政府免掉了7元学费,还给予2元助学金,才帮助他读完了高中。这一难能可贵的知识启蒙,在他的人生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也让他对于教育的重要、知识的力量建立起了超乎常人的信仰。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优质的知识教育,是国家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决策。与扶持生产、转移就业、移民搬迁等扶持方式比较,教育扶贫是“斩断穷根”的利器。在消除贫困的攻坚战中,教育成为一股重要力量。

“教育扶贫,授人以渔;一人成才,全家脱贫”,这十六个字生动诠释出了碧桂园的教育扶贫理念,其创新实践也成为脱贫攻坚大背景下具有样本价值的探索。

国华中学从2002年创办至今,总投入已超过6亿元,共接收了3260名处于辍学边缘的品学兼优的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已毕业2582人,超过1000人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或者出国深造。

知识,能改变命运吗?答案是肯定的,知识是战胜贫穷的美好利器。国华纪念中学这一公益学校也与碧桂园的品牌精神“希望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一脉相承。

国华的校训,已经深深镌刻在每一位国华学子的心中。也常常激荡这些学子心中的感恩之情和回报社会的热情。“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价值观刻入心灵,既受助于社会,当以奉献社会为终生追求。

这条10分钟的微电影正是讲述了国华精神感召下两代学生与命运抗争的感人故事。

杨少敏、蔡莹、王永锟都曾是国华纪念中学优秀毕业生,并在毕业典礼上表明奉献社会的远大志向;多年后,成为支教老师的杨少敏、成为抗疫医生的蔡莹以及企业家王永锟,又因为一所山区小学的学生陈小天产生了交集。

影片大量采用了蒙太奇手法,画面闪回,不同时空重列组合,在对陈小天的帮扶上形成交集,最终将三位人物的故事完整地拼接起来。三段看似平行的人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地理和精神坐标——国华纪念中学。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林娜/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今天也没变成玩偶呢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