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知识  杂谈

中国金融新闻网

中国金融新闻网

  报载,我国的都江堰、灵渠、姜席堰、长渠,日前入选2018“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其中49.3公里的襄阳长渠入选,作为湖北人油然生出几分欣喜与亲切。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虽然从2014年才开始设立,但它对于人类的意义,对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却非同小可。站在这些奔腾不息几千年、几百年至今仍在造福人类的灌溉工程面前,我们感叹先民因仍自然、改造自然的勤劳与智慧,更对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生出几分敬畏。

  襄阳长渠,又名白起渠、荩忱渠,始建于公元前279年,比四川都江堰早23年,比关中地区的郑国渠早33年,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引水工程。长渠西起南漳县谢家台村,东至宜城市赤湖入汉江,全长49.3公里。1998年9月,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水利之最》,称其为“全国最早的灌溉渠”。公元前279年,秦国名将白起攻打楚国的鄢城(现在的宜城)。久攻不下,白起遂采取修渠“水攻法”。战事结束之后,白起或处于偿债情结,或处于改善自己封地农田灌溉条件,率众兴修,不但修筑了“武安堰”,还把开凿的战渠改造治理成灌溉渠。

  1939年,抗日名将张自忠驻防宜城,以“前方将士喋血奋斗,端赖后方发展生产”为由,电请省政府复修长渠。1942年,长渠修复工程破土动工,施工5年,后终因战事吃紧而中止。张自忠殉国于宜城长山后,宜城一度改为“自忠县”,长渠更名为“荩忱渠”(张自忠字荩忱)。

  襄阳地处鄂西北,每年平均降雨量只有900毫米;宜城、南漳等地多丘陵,雨水不匀,旱涝时有发生,限制了农作物的种植。有了长渠的滋润,解决了水资源不足、不均衡的难题,才使得襄宜平原成为“天下膏腴”之地。多年来,我曾为报道需要数次到此地采访粮食生长情况,探访过长渠。据介绍,长渠采用“坡渠相连、长藤结瓜”的灌溉模式,即将渠首拦河坝比作“瓜根”,渠道比作“瓜藤”,沿渠道连接的一个个库、塘好似“瓜藤”上结出的“瓜”。“藤”引水、“瓜”蓄水。查询有关资料,长达49.3公里的长渠形成了1条干渠、38条主要支渠,连接15座水库及2671口堰塘的水利体系,带来沿渠两岸土沃粮丰。流经南漳、宜城的11个乡镇,灌溉着沿线万亩沃土良田,灌区年均粮食产量达2.5亿公斤。主灌区宜城市成为襄阳市粮棉油的重要生产基地,曾被称为农业“小胖子”县,跻身全国首批吨粮田,全国484个优质粮工程县(市)。

  从唐朝始,直至清朝康熙年间,长渠经历过5次大修、7次局部修治。新中国成立后,长渠终于等来彻底修复的机会。1950年1月,水利部将其列入工程项目予以支持。1952年1月,宜城、南漳投入4万劳力,动工修复长渠。1953年5月1日,修复工程完工,当地在渠首举行隆重的通水典礼。渠道大修、小修年年不断,才使得发挥效益、免遭水患。2016年,襄阳市全面实施“绿满长渠”工程,以生态修复方式给长渠注入新的“血液”,实现整个灌区绿化全覆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

  长渠为什么没有四川都江堰、广西灵渠等工程知名度高呢?有学者分析:最主要的原因,长渠是利用军事工程的农田灌溉设施,是“战渠”而演变为“灌渠”,规模不及集防洪、灌溉、航运于一体的都江堰。其次,最重要的是厚重的悠久历史文化没有得到有效挖掘和传播。可谓“养在深闺人未识”。

  来到长渠,可以看到周边散落着很多的楚文化“明珠”,世人却少有知晓。沿着渠道两岸,有着楚皇城、安乐堰楚墓群、临沮城、罗国城等历史文化遗迹,其中包括两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56年兴修该渠安乐堰时,出土了春秋时期的国宝级铭文青铜器“蔡侯朱之缶”;2000年,在南漳县武安镇赵家营村川庙山出土了110余件东周时期文物,其中青铜器、玉器20余件;2016年,又在毗邻的申家咀村出土了东周至汉代文物300余件,以及记载着年间蛮河最大一次洪水过程的蛮河水文碑等。此次长渠申遗成功,长渠无疑迎来一次快速提升知名度的“窗口期”。

  灌溉因农业而生,没有农业哪有人类的今天?人类从采集食物到生长食物的转折点、或者说分水岭,就是在长期的观察、尝试后,开始对野生植物、动物进行驯化与种养。这个时间大约开始于一万年前,此为人类最早的农业。农业于人类的意义有多大?可以从人口的增长来看。远古人类因为长期过着居无定所的采集渔猎生活,人口增长十分缓慢。据专家多年分析测算,在一万年前,全世界人口才只有500万左右。农业开始后,粮食和家畜多了,能够养活更多的人。7000年前,世界人口就增加到3000万左右,到公元元年已达到两亿多。农业催生出百业,村庄催生出城镇,人类从此掀开波澜壮阔的文明史画卷。

  农耕文明,看上去诗意盎然,但写满的是艰辛与抗争。野生动物植物驯化、选种育种、防治病虫害、防范动物偷食、应对洪涝干旱,每个环节都凝结着先民们的汗水与智慧。

  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对世界农业的贡献有目共睹。世界三大作物之一的水稻,就是华夏先民首先驯化、培育并传播到世界各地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目前全世界共有五批68处入选,其中我国就有17处,占了四分之一,与我国农耕文明的地位相匹配。这17处名录,从地域看,分别代表着山区、平原、盆地、沿海等不同条件下的灌溉模式,体现了多样性;从省份看,分别位于10个省,体现了广泛性。

  金秋时节,来到长渠行走,但见灌区两岸沃野阡陌、绿意葱葱,稻花飘香,硕果盈枝,美不胜收,而油然生出无限遐想。

  悠远辉煌的中华农耕文明,是我们在今天满怀自信实施乡村振兴、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础。需要警醒的是,与国内其他产业比、与城市发展比,我国的农业、农村成了现代化发展的短板;与国外先进国家比,我国的农业无论从规模效应、还是从单个产品的质量以及产业链的延伸,都还存在不小差距。这需要我们奋起直追,弘扬、传承和利用优秀的农耕文化,这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也有助于今天的人们进一步构建现代乡村文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随想杂谈是什么意思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