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资讯  行业

苹果与脸书就隐私政策起争执,大数据下点外卖也处处陷阱,杀熟行为何时休?

对于大多数互联网科技公司来说,用户的隐私是可以与金钱划等号的。

互联网科技巨头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与其对用户隐私的态度上不无关系。而近日Facebook与苹果关于新的隐私政策的争执,也凸显了个性化的用户隐私对公司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个人隐私与个性化广告之间到底矛不矛盾?

为了抨击苹果的新政策,本周三Facebook在《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一系列的报刊上刊登了数落苹果新隐私政策的内容。

这次的新政策意味着苹果选择将决定权交给用户,苹果 CEO 库克特意表示,用户允许后 Facebook 依旧可以跨平台追踪用户隐私,但这显然不能被Facebook接受。

Facebook 隐私与公共政策主管史蒂夫 · 萨特菲尔德(Steve Satterfield)对外界表达了他对用户隐私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Satterfield表示个性化广告能帮助人们发现新产品、新品牌,能够为所有人提供合适的产品,而不仅仅是预算最充足的用户。我们不同意个性化广告会牺牲隐私这一观点,我们可以做到二者兼顾,并且都能做得很好。

此外,Satterfield还补充称,Facebook的产品在服务透明度方面领先同行,为用户提供了必要工具来管理他们的隐私。我们的产品、数据政策依旧是是理解我们数据实际使用情况的最佳资源。

保护个人隐私和基于个人隐私之上的个性化广告之间能否二者兼顾,显然Facebook的这一番说辞并不会让用户买单。对于Facebook来说,它显然需要用户的个人隐私去为平台上的商家进行个性化推广服务,如果没有用户的隐私构成的大数据,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Facebook已经向平台上的企业用户发出提醒,表示 iOS 14 中的隐私功能将“明显影响”它们的营销和广告工作,并对企业们运行广告、衡量业绩和吸引客户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更加直白一点,Facebook此前已经公开表示,苹果的这项隐私策略,将直接导致公司的广告收入下降 50%-60%,这也是Facebook为何如此大反应的原因。

不收集个人隐私就谈不上个性化广告,Facebook对此清清楚楚。

别以为只有买房才有,小到两块钱配送费也有大数据杀熟

戴头盔买房在此前一度引起热议,而背后正是企业运用大数据在进行区别定价。

此前有新闻报道显示,在不少售楼部,近段时间会看到不少带着头盔来看房的客户,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搞笑,但这背后其实有很大的学问。

只要你走进售楼大厅,售楼部的人就把你“扒了个精光”,你会被人脸识别,然后根据分销模式,进行区别定价,这是赤裸裸的价格歧视。而戴头盔的目的,正是不想自己的个人信息被企业随意收集利用。

碰到这种楼盘的大数据杀熟,也许头盔还能有点用,但要是碰到了精明的互联网公司,也许只能是一筹莫展。

电商平台毫无疑问是大数据杀熟的重灾区,在电商平台上,通过用户的每一笔消费,平台甚至知道你想买什么、不想买什么,而这个时候,大数据杀熟自然也来了。前段时间某电商平台就爆出了大数据杀熟的众多案例,在开通了某88VIP的情况下,不少产品的购买价格要高于非会员的客户,平台可以通过大数据直接吃定你。

就在刚刚,有网友曝光了关于美团外卖根据用户大数据杀熟的事件,在同一店铺、同一配送地址和同一配送时间下,不同的用户在配送费上竟然完全不同,特别是会员的配送费要比非会员更贵,进而被网友们实锤大数据杀熟。

从电商平台、在线旅游平台到刚刚被爆出的外卖平台,利用大数据杀熟早已经成为了多个行业的潜在手段,甚至于一两块钱的配送费也不肯放过。

滥用大数据杀熟的企业终归会被用户抛弃

大多数时候,企业是否在用大数据进行杀熟行为用户是很难分辨到的,只有在非常小的情况下,企业的这种行为才会被曝出。针对这种赤裸裸的非法行为,用户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避免被大数据杀熟,甚至大多数情况下根本避免不了。

之所以很难避免,在于个人隐私在国内早已经被滥用。

即使是在个人隐私保护最为严格的欧盟,谷歌、Facebook等大型科技公司每年都会面临由隐私问题导致的铺天盖地诉讼,除了处罚以外,监管机构往往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更不说罚的越凶,滥用的越厉害,毕竟罚没的钱还是要从用户身上赚回来。

两年前有国内知名企业负责人说过,国人喜欢用隐私换便捷,而企业则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做一些事情,这在当时引起一片哗然。

当然,对于几乎所有的平台来说,收集用户隐私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甚至用户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允许企业在限定的范围内收集个人隐私。但如果这一切被用来大数据杀熟,利用用户的信任而将用户当作待宰羔羊,显然不会被大家接受。

好在,目前公众对于隐私泄露的感知正在提升,而对于大数据杀熟等行为也越来越不能容忍。事实上,大数据时代下的个人隐私是非常脆弱的,普通用户很难谈去保护个人隐私,而真正能够起作用的,一是企业自身,二是相关的监管部门。监管机构可以为滥用隐私设下红线,而企业除了恪守道德规范以外,也要考虑这背后的后果,毕竟,滥用个人隐私的企业最终也会被用户所抛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