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资讯  行业

信息技术供应商联迪信息:海内外业务并进北交所上市迎来契机

信息技术供应商联迪信息:海内外业务并进北交所上市迎来契机

  公司主要面向行业最终用户、大中型信息系统集成商提供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各类行业应用软件的设计和开发等软件开发和信息技术服务、软件产品销售、计算机系统集成服务、培训服务。

  公司主营业务分为软件开发技术服务、软件产品销售、系统集成和培训服务四项,软件开发技术服务为公司核心业务,所占比例最大,主要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信息化咨询服务、信息化产品及解决方案、各类应用软件开发及计算机系统运维支持服务等,2019-2021年该业务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87.77%、91.59%和 95.06%。

  软件产品销售业务为公司自主研发的应用软件产品销售,涉及电力、智慧城市、电商管理、支付等领域,主要客户为日本的株式会社 CAICA DIGITAL 和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公司系统集成业务是其软件开发技术服务业务的延伸,2019年开始公司已逐步减少此类业务的投入。

  公司早期主要服务于日本 IT 市场,自成立以来至 2008 年,业务收入的 90%以上主要来自于日本,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市场需求受到影响,公司借助长期积累的软件技术人才队伍、项目开发管理经验开始拓展国内市场。

  公司软件开发技术服务的下游客户主要涉及公用事业(电力、交通、环保、水务水利等)、金融、汽车后市场和新零售等行业,其中公用事业为公司的主要业务领域并且占比逐年增长,2019-2021 年收入金额占软件开发技术服务总收入的比例从 42.03%提升至 59.85%,金融、汽车后市场及新零售等收入占比在 10%左右。

  从经营模式来看,公司软件开发技术服务业务根据与客户签订的合同标的不同可区分为项目业务服务合同和人力外包服务合同。其中,项目业务服务合同的定价方式可根据实际需要区分为项目整体定价和按人月工作量定价两种方式,而人力外包服务合同只采用人月工作量定价。

  在对日外包服务的发展初期,由于日本企业精细化管理的习惯,发包商倾向于将软件项目拆分为若干个阶段及若干个模块任务,中国的软件开发企业能力尚弱,无法独立负责某一个阶段的全部开发工作并独立承担交付期限和交付质量保证,因此主要根据日方安排从事纯劳务服务,按人月核算工作量并支付报酬。

  随着中国软件开发企业的发展以及软件行业标准化程度提高,日方发包商逐步退出了部分阶段开发工作的管理,特别是在国内市场,采用项目整体定价成为了行业终端用户首选的计价方式。

  近年来公司经营模式结构保持稳定,2021 年项目业务服务合同占比为 86.58%,人力外包服务合同占比为 13.42%,从定价方式来看,公司收入中按项目整体定价占比为 57.28%,人月工作量定价占比为 42.72%。

  从客户类型来看,公司软件开发技术服务业务收入可分为来自行业最终用户和软件承包商两类,近年来公司通过多年在垂直行业领域的深耕和技术积累,获取了更多行业最终用户的认可和合作机会,境内外来自行业最终用户的收入占比均呈上升趋势,并与部分核心最终用户形成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

  2019-2021年公司国内软件开发技术服务中对行业最终用户的收入占比分别为25.46%、30.62%和 36.49%,对日软件开发技术服务中对行业最终用户的收入占比分别为26.65%、30.57%和 33.80%,合计占比分别为 52.11%、61.19%、70.29%。

  另外,按照开人员所占地点不同,公司对日软件开发技术服务可分为离岸方式(项目人员在日本境外完成工作)和在岸方式(项目人员在日本境内完成工作),其中,离岸业务由公司境内主体南京联迪负责执行,在岸业务由公司在日子公司日本联迪负责执行,同时日本联迪会将部分开发任务分包给公司境内主体南京联迪和泰州联迪。

  公司成立于 1999 年,2016 年 11 月公司于新三板挂牌,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为现任联迪信息董事长及总经理沈荣明。截至 8 月 18 日,沈荣明直接持有公司 51.81%的股权,间接持有公司 5.48%的股权。公司核心管理人员均在计算机软件行业从业多年,具有较为资深的专业能力。

  上市以来公司营收状况相对稳定,由于公司尚处于成长阶段,目前规模相对较小,一些大型项目调整、下游客户变动或宏观经济环境等均可能造成公司业绩波动。

  2017 年公司业绩出现下滑,主要是由于 2016 年公司承接了 1.13 亿元的海外超大型的电算项目,而 2017 年相关收入同比下降近 90%。

  2020 年以来新冠疫情叠加全球宏观经济周期下行对公司业绩产生了一定影响,今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为 10712.20 万元,同比去年增长了 10.51%,收入端增长有所恢复,受日元汇率大幅下降,海外业务占比减少及人力成本增加影响,归母净利润为 561.87 万元,同比减少 17.47%。

  上市以来,公司毛利率有所波动,主要是由于公司对日业务毛利率较高,国内业务毛利率较低,对日业务受日元汇率波动影响较大,自 2019 年以来受日元汇率下滑、公司国内业务占比提升,并且新冠疫情以来公司员工赴日开展工作受到限制,导致公司毛利率出现下滑。

  公司各项费方面,上市以来公司销售费用率和研发费用率逐步增长,管理费用率控制较好,财务费用率受汇兑损失影响增长较快。整体上看,公司期间费用率提升对公司净利率产生一定影响。

  从人均指标来看,上市以来公司人员调整使得人效出现提升,2020 年开始公司进行了人员扩张,而作为 IT 服务商,公司主要成本及费用由人员薪酬构成。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3-2021 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平均工资从每年 3.09 万元增长至 20.15 万元,复合增长率超过 10%。为应对人力成本的不断提升,公司 2021 年开始人员扩张主要针对专科学历技术人员,薪酬开支得到一定控制。

  不过由于疫情对业务开展的影响叠加人员的快速增长,公司人均创利仍出现下滑,之后随着公司收入端增速恢复及成本端管理加强,人效指标有望稳定并有所回升。

  从应收账款来看,公司近年来应收账款状况稳定,占营收比例维持在 20% 左右,绝大部分为 1 年以内账款,国内客户多为国企,日本客户回款周期则通常较短,整体回款状况较好,因此公司盈利质量相对较好,销售商品和劳务收到现金与营业收入的比值维持在 1 以上。

  资产负债率方面,公司主营业务为轻资产业务,资产负债率较低,并且上市以来从 19.09%进一步下降至 11.03%。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较高,虽然近两年有所下滑,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非核心业务环节外包给外部专业服务商,从而将有限资源专注于核心业务,进而达到减少人力投入、减少企业投资、降低成本,以及效率最大化的目的。

  从服务外包的劳务关系来看,发包商按外包合同约定,根据外包承接单位完成工作情况向承接单位支付费用,一般而言发包商与劳动者没有业务合作关系,不直接管理劳动者,也不直接向劳动者支付费用。

  根据商务部数据统计,中国 IT 服务外包市场规模从 2016 年的 524.8 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的 956.3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12.8%。

  全球离岸软件服务市场自上个世纪 90 年始至今,是国际软件市场分工的主要方式,已形成以美国、欧洲、日本三大区域为主要发包方,以印度、爱尔兰、中国等国家和地区为主要接包方的市场供求格局。其中,美国的离岸软件服务市场主要被印度占据,日本离岸软件服务市场主要被中国占据,欧洲离岸软件服务市场主要为爱尔兰等国家所消化。

  特别是 2008 年以来,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等使得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为新兴经济体国家承接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部分发展中国家 IT 行业快速发展,受益于工程师红利及人力成本优势使得竞争 力不断提高。

  从全球市场来看,2020 年全球 IT 服务外包市场规模约为 6100 亿美元,同比增长 4.8%,预计到 2025 年有望达到 9000 亿美元,市场规模体量巨大并且呈稳步上升的趋势。

  近年来我国软件业整体出口规模保持平稳,2021 年我国软件出口恢复增长,规模为 521 亿美元,同比增速为 8.8%,占全国软件市场规模的比例为 3.5%,北美、欧洲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占我国软件出口市场的比重较大。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数字化进程的加深,全球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致力于数字化转型,将更多的新兴技术应用在传统产业之中。

  由于日本经济增速从上世纪 90 年代起开始放缓以及其精耕细作的文化特点,企业更加注重通过 IT 投资建设来拓展企业运营效率和竞争力,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追求差异化和精细化。

  并且日本企业更倾向于定制软件来支持他们当前的业务实践,根据 Gartner 的数据显示,日本 IT 投资中定制开发占据了大部分的份额,2012 年日本信息服务市场软件销售额中定制软件占比 86%,软件产品占比只有 14%。

  由于日本文化特有的保守性,行业终端客户一般倾向于将业务外包给本土资金雄厚、抗风险能力强、在日本当地可承担法律责任的大型信息系统集成商(即“软件发包商”),目前主要有 30 多家信息系统集成商控制着日本的 IT 服务客户资源。日本发包商出于精细化管理的习惯,倾向于将软件项目拆分为若干个阶段及若干个模块任务。

  日本软件开发流程分为需求分析、基本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单体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系统导入、运用与维护等步骤。从软件外包各环节价值量分布来看,编码和单元测试是价值链中附加值最低的部分,技术门槛较低,大部分软件外包商的工作范围集中于此;概要设计、详细设计、连接测试和系统测试等环节附加值有所提高,主要由一些相对核心的外包商承接;需求分析和运维附加值最高,一般以大型总包商为主。

  由于日本市场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从 2005 年开始日本人口便出现了负增长的趋势,劳动力紧缺导致日本 IT 人才资源日益匮乏。

  出于提高效率及削减成本等原因,日本的大型信息系统集成商承接到行业终端客户发包的软件开发项目后,倾向于将软件开发流程中的部分阶段或模块分包给其他国家的软件开发商。

  由于文化、语言因素及地理位置的相近性,中国软件企业成为了日本一级接包商最主要的分包合作商,日本的离岸软件开发业务的 70% 发到了中国。经过近 20 年的发展,对日软件外包行业模式逐渐成熟,较多采用的是离岸开发和在岸开发相结合的定制软件开发模式。

  根据商务部下属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的数据,从 2013 年开始,日本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市场扭转了下降趋势,开始小幅增长。

  2019 年,日本 IT 服务支出 543.4 亿美元,同比增长 3.2%。日本 IT 服务支出中,系统集成、IT 外包、基础设施托管服务为主要支出。2019 年,日本系统集成服务支出 123.5 亿美元,同比增长 5.8%,占日本 IT 服务支出的 22.7%;IT 外包服务支出 123.3 亿美元,增长 1.1%,占比 22.7%;基础设施托管服务支出 62.3 亿美元,增长 4.6%,占比 11.5%,三者合计日本 IT 服务支出的 56.9%。IDC 预测 2019-2024 年,日本 IT 服务支出年均增长 1.9%。我们认为,日本 IT 服务外包市场未来需求有望继续保持稳定。

  从结构上看,根据 Gartner 数据,2019 年我国 IT 服务支出占总 IT 支出 的比例为 11.1%,低于全球水平,主要支出仍以硬件等设备为主,对比全球 IT 支出结构,我国 IT 服务占比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市场空间广阔,预计到今年我国 IT 服务支出占比有望提升至 13.1%。

  从规模上看,受益于我国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发展,IT 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持续扩大,中国 IT 服务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提升。

  2020 年我 国 IT 服务市场规模为 8600 亿元,到 2021 年有望同比增长 12.9%,达到 9700 亿元,并且未来两年市场规模保持 12.5%以上增速。

  结构上看,IT 服务行业的服务类型主要集中在前端开发,以及后端的运维和集成,其中,运维和开发占据 IT 服务 57.8%的市场份额,对促进 IT 服务市场增长贡献显著。

  根据工信部数据,2021年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超 4 万家,行业内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主要从事软件代码编写、软件测试等低端低附加值业务,无法承担大型综合性复杂项目,且经营模式以人力外包模式为主。

  计算机公司从商业模式上可分为产品型和服务型,产品型公司通过较低的边际成本和高技术壁垒实现规模效应,拥有较高的成长性和利润率。

  项目型公司由于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开发过程中产品可复用部分比例较小,边际成本相对较高,特别是按人月方式进行服务外包的公司,更加难以实现规模效应。

  不过经过软件服务行业多年发展,行业内也形成了少数技术水平高、综合实力强的综合性软件服务提供商,其业务范围拓展至全国市场,在多数细分领域已经形成了丰富的技术和经验积累,建立了针对不同客户需求的解决方案能力和相对完整的服务供应链,个别国际巨头业务范围甚至覆盖多个全球大型区域性市场。

  2021 年全球最大的管理咨询及 IT 服务供应商埃森哲和印度头部 IT 服务外包公司 Infosys 的收入规模折合人民币分别约为 3268.45 亿元和 891.13 亿元,员工人数分别达到 71 万人和 31.4 万人,总市值折合人民币分别为 14111.68 亿元和 5528.17 亿元。

  国内市场 A 股上市代表型 IT 服务公司包括 软通动力、博彦科技、法本信息等收入规模分别在数十亿至百亿不等,员工人数超过万人。

  从毛利率和人均创利指标来看,由于 IT 服务的商业模式,企业规模的扩张主要依赖于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对经营效率和管理能力提出挑战。

  相比之下,海外头部厂商的毛利率和人均创利显著高于国内厂商,公司的毛利率和人均创利水平在国内厂商中处于领先位置。

  从公司客户销售金额拆分情况来看,公司近年来对经营战略进行调整,更加重视与大客户开展合作,2019-2021 年公司销售金额 1000 万元以上的客户合计收入占比分别为 38.26%、51.20%和 61.08%,呈快速上升趋势,也反映出公司软件服务竞争力持续加强,行业大型终端客户的认可度不断提高。

  近三年公司客户总数分别为 125、107 和 89,在整体销售收入保持稳定的情况下数量呈下降趋势,其中,销售收入 100 万元以下的客户数量从 2019 年的 78 家减少至 2021 年的 57 家,期间与公司保持持续合作关系的客户数量为 48 家,产生的收入占比分为 72.35%、87.11%和 89.19%,可见公司客户具有较高粘性,老客户的新增业务需求不断增长对公司业绩产生较大贡献。

  2019-2021 年公司对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金额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49.71%、56.26% 和 65.58%,客户集中度有所提升,主要是由于公司对江苏电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销售金额从 2019 年的 4526.14万元提升至2021 年的 6056.76万元,占比从 14.75%提升至 26.22%,成为公司第一大客户。

  “双碳”目标下我国新能源产业正蓬勃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光伏、风电的发电成本不断降低,但是由于发电功率波动性高,新能源发电用电存在时空错配,对电网的调度消纳能力提出挑战,电力信息化将成为解决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供需平衡问题的关键。

  “十四五”期间,电网公司总投资规模有望达到三万亿元,其中国网计划总投入约 2.23 万亿元,南网总投资规划 6700 亿元,用于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电力信息化部分的投资占比超过 10%,将超过 3000 亿元。

  2020 年我国电力信息化市场规模约为 374 亿元,预计到 2024 年将进一步增长至 712 亿元,“十四五”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有望达到 17.46%。电力信息化市场空间极为广阔,受益于此公司相关业务有望实现较大的发展。

  本次北交所上市公司拟向不特定合格投资者公开股票不超过 1566.00 万股,或全额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的情况下发行不超过 1800.90 万股,发行价格为 8 元/股。公司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将投资于下列项目,实际资金缺口通过自筹资金的方式解决。

  应用软件交付体系及能力提升项目通过加大场地、设备投入,扩大技术人才团队规模,推动公司应用软件交付体系和交付能力的提升,实现公司业务增长;数据中台技术平台研发项目一方面为公司拓展数据中台市场进行相应的产品技术研发储备,另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提升公司自身的数字化水平;业务网络体系与信息化建设项目主要是通过增加现有客户所在区域的销售服务团队,并对潜在客户所在区域增加业务人员投入,进一步加强市场拓展,同时建设展示中心以提升公司品牌形象。

  根据公司规划,上述项目建设期均为三年,公司计划建设期内新增技术人员合计 195 人,销售及综合人员 42 人,按公司现有人数计算人员扩张幅度超过 30%。可以看出,公司未来有望通过进一步加大投资,扩大技术及销售人员规模,加强产品和技术研发,提升市场覆盖范围,实现公司规模的快速成长。

  国内业务: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逐步深入,IT 服务市场占比持续提升,并且公司国内下游客户主要涉及电力等公用事业领域,随着我国电力信息化建设加快,公司通过此次上市募资,将进一步扩大技术及销售人员规模,加强产品和技术研发,国内业务有望实现快速发展。

  海外业务:由于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人口自然增长率长期处于负增长的趋势,劳动力紧缺导致日本市场 IT 人才资源日益匮乏。

  公司深耕对日 IT 服务业务多年,与当地大型信息系统集成商及终端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 合作关系,但受全球宏观经济周期下行及日元汇率下跌等因素影响,公司海外市场业务短期内可能保持相对平稳。预计2022至2024年公司智能制造业务收入增速为-1%/2%/1.6%。

  (一)国内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形成充分竞争市场,行业内具有一定技术实力的竞争对手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竞争力将不断提高,同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领域不断有新进入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如果公司未来在技术创新、产品及服务升级、销售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不能及时满足市场动态变化,或持续保持并增强自身竞争力,公司可能面临竞争力下降的风险。

  (二)公司国内下游市场主要为电力等公用事业领域和大型零售电商等 行业,若未来宏观经济增长压力进一步加剧,电力信息化需求不及预期,公 司可能面临经营业绩下滑的风险。

  (三)公司对日本客户及部分日本客户在中国香港的子公司的销售收入是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存在依赖日本市场的风险。

  未来若日本经济、、社会、法治状况等出现不利变化,影响到日本市场对软件开发服务需求,或是公司境外子公司面临监管风险、汇率波动风险、与外贸风险、诉讼风险等,将对公司经营业绩和业务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四)IT 服务属于人才密集型行业,产品的研发及技术创新依赖技术人员,若公司未来出现技术人员流失,社会薪资水平上升导致人力成本增加,未能及时把握或跟随技术发展趋势等情况,可能导致公司核心技术落后、产品升级迭代滞后和创新能力不足等,对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