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资讯  新闻

中国科技 自立自强

中国科技 自立自强

  2020年,我们共同见证了这样一串数字——“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已累计飞行约3.7亿公里;在38万公里之外,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奋斗者”号勇闯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一项项成就,标注着我国科技发展的高度。一项项创新成果和技术突破,既离不开基础研究的持续推进,也有赖于对创新土壤的厚培。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展望新的一年,中国科技必将在新征程上创造新成就。

  今年9月,瑞士日内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名列第14名。而创新能力指数位列前15名,通常就被认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现在,我国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科技为疫情防控斗争提供有力支撑:不到一周时间就确定了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分离得到病毒毒株;航天事业捷报频传: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嫦娥五号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前沿创新成果频出: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成功构建,我国首次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新一代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建成放电……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从新中国成立时的一穷二白,到如今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我们怀着梦想,锚定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勇攀科技高峰。从1970年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到今年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每一次技术攻关与突破的背后,都是孜孜不倦的潜心探索。每一次对未来生活蓝图的描摹,都在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着力量。

  “十三五”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铁基高温超导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国际科技论文数量、高被引论文数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位;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居世界首位……基础研究的源头作用正日益凸显。

  这背后,是我国对基础研究和前沿创新持续加强重视、加大投入。今年年初,科技部等5部门发布《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深化改革、优化环境、稳定支持、创新管理,强化基础研究的原创导向,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而后,《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发布,从优化基础研究总体布局等5个方面,为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指明方向。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长期以来,跟踪式的研究多、重大原创成果少,是我国与科技强国的主要差距。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加快科技创新,尤其要下好先手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必须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

  改革评价体系方面,《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等文件出台,以破除论文“SCI至上”为突破口,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导评价工作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优化学术生态。

  完善激励机制方面,科技部等9部门出台《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第三次修订,强化奖励的学术性,让潜心研究、勇于超越的科技工作者收获荣誉、鼓足干劲。

  加强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建设方面,科技部出台《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划定科研活动规则的“边界”,引导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强化“底线”意识,推动科研活动有序开展。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我国科技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关键是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潜能有效释放出来。今年以来,推进科技评价改革,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等一系列“组合拳”,让科技创新的基础制度和政策体系更加完善,有利于给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营造潜心研究、追求卓越、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大国重器紧贴百姓生活。目前,北斗导航定位服务已广泛进入大众消费和民生领域。交通运输、农林渔业、水文监测、气象测报、公共安全……北斗系统的行业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利用农业物联网实现“手机种地”,商务会议相约“云端”,足不出户可享远程医疗,3D云镜帮助穿衣搭配、在线购物,自动驾驶在一些城市开放测试……当下中国人正在享受便利的智能化生活。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开展的智慧城市、信息惠民、信息消费等相关试点城市超过500个。

  世界因科技更多彩,生活因科技更丰富。这一年,我国科技创新增进民生福祉成效显著,科技进步的成果进一步浸润到亿万中国人的生活中,改变人们的衣食住行,实实在在地提高了百姓的生活品质,提升了社会治理效率和精细程度,为人们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美好的智能化生活背后,不仅是科技创新更加凸显民生导向、研发链围绕民生需求发力,也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更加畅通、产业链面向民生需求布局。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正走出实验室,飞入寻常百姓家。(人民日报)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对“如何养老”这一人民群众的关切事进行了科学长远的规划。

  基于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研发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能够提供目前国际上最安全、最有效的精准放射治疗法。

  吕志成代表介绍,下一步,沈阳市将聚焦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实施“十百千万”培育计划,打造“百亿企业、千亿产业、万亿集群”。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一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全国代表、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许为钢带着建议来到了大会。本周《面对面》专访许为钢。

  今年2月,浙江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第一批“浙江制造”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创建名单。

  2012年,载人深海潜水器“蛟龙”号研制并海试成功,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从600米一步跨入7000米。

  借助平台优势,万步炎团队凝聚了国内勘探科技的优势力量,科研机构、制造企业、运维团队纷至沓来,科研攻关与教学任务协同开展。

  2022年12月18日,在广州市南沙区,我国首艘深海万米大洋钻探船实现船体贯通,这标志着我国深海探测领域重大装备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以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在宏观上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撑经营主体的恢复和发展,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全国政协委员、“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邓中翰院士建议,后摩尔时代,要持续高质量创新,打造自立自强的生态系统,同时坚持国际合作,广交朋友,扩大开放,坚定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婴幼儿时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如果孩子存在听力障碍,不仅会导致聋哑,还可能造成情感、心理和社会交往等能力发育迟缓。

  近日,“圆梦乘组”——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了第二次出舱活动。在地面工作人员和舱内航天员邓清明的密切配合下,两名出舱航天员费俊龙、张陆完成全部既定工作任务,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

  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需要激活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新的动力源,加快推进经济发展动能转换,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双碳”目标。

  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中国航天之所以能取得辉煌成就,靠的是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一代代航天人精神力量的赓续传承。

  走进现代化粮仓,整齐划一,气势恢宏,机械通风、谷物冷却、环流熏蒸、粮情测控等自主创新的储粮技术已成为国有粮食仓储企业的标配。

  在加强研发的同时,使用新一代适合古生物学研究的商业仪器,可以进一步快速获取高解析度的化石三维结构包括超微结构信息。

  1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启动科技志愿服务周,本次服务周以“传承雷锋精神 科技志愿在行动”为主题。

  “甲流的潜伏期通常为1—3天,最主要的症状是发热、全身肌肉酸痛与头痛,也会有一些较轻的呼吸道症状,例如咳嗽、流涕、咽痛等。

  抗肝癌活性筛选表明,其中11个化合物对3株肝癌细胞具有抑制活性,其中南牡蒿素活性最好,与临床一线抗肝癌药物索拉非尼相当。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我国科技自立自强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