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工业科技

中国生物科技产业全景透视(上)

【编者按】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医药大国,中国生物科技已经在创新舞台上崭露头角。2021-2025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我国走向医药强国的关键黄金10年。因此,资本投资的长远目标、透明稳定的医药政策、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体系对创新药起步就像有了阳光雨露,才能做茁壮发展。在我国生物科技发展起步道路上,每个国家,每个企业所处在的环境不同,在没有可以推广和复制的成功模式下,通过本文的分析,总结一些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思考,希望能给我国生物科技行业带来一些有价值的启示和展望。

本文发于E药经理人,作者吴淳/陈怡/胡奇聪;经亿欧大健康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2020年1月与行业发展相关的系列重磅事件几乎是新闻不断。

1月15日中美双方发布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公告,其中涉及到药品相关的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等事项,体现了中国正从重要的知识产权消费国转变为重要的知识产权生产国。

1月13-16日JPM全球医疗保健论坛,快速发展的中国生物科技为代表的中国创新力量也开始获得世界的关注。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人民币,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更加巩固。

1月21日国家医保局完成第二轮药品集采,最新政策传递明确的政策导向,医药行业转型和创新驱动已是大势所趋!

展望2020年时,毫无疑问,这些重磅事件让医药行业为此振奋,2019年经历前所未有的系列医药政策措施重拳严管营销模式和药品价格的影响下,新环境下的医药控费对国产创新药意味着什么?在全球面临不断上涨生物科技的昂贵研发费用下,如何有效支付创新药,并鼓励国产生物研发最新治疗?国产创新药如何成功商业化、产业化和逐步国际化?政策,资本和企业如何形成有效,相互支撑的创新生态体系?这些都将是世界各国尤其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生物科技行业在过去的5到10年里变得非常活跃,这得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多方利好因素。以信达、百济、再鼎、歌礼、君实为代表的中国生物科技企业是中国医药产业中的一股新生力量。它既不同于辉瑞和诺华等外资企业有着完整的研发体系,和娴熟的全球商业运作;也不同于恒瑞和正大天晴等国内转型成功的大型制药企业,研发投入背靠的是相对稳定的收入和现金流,项目引进的招牌是数以千计的销售团队和全国网络。但中国生物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此篇文章重点分析一批新兴发展的生物科技企业,以2019年为主,从政策、产品研发、资本和人才等多维度对我国生物科技的发展和主要事件做个全方位的盘点。                                                                                                     

盘点2019

201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医疗健康行业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深刻变革的一年。但2019年的中国市场依旧被各大药企视为增长引擎,是中国大健康产业变革出成效的一年,也是政策倒逼行业转型阵痛持续的一年。其影响是颠覆性和深远的。“降价控费”“以价换量”“腾龙换鸟”“加快市场准入”“鼓励创新”“产业升级”和“科学监管”成了2019年各部委相继出台医改政策目标的关键词。

延续2017、2018年以来政策和资本的双轮驱动,中国生物科技企业在过去一年中继续在春风雨露中成长,在复杂多变的行业环境中努力前行。

1、政策环境

逐步转向以创新为驱动和以三医联动为突破口新的政策思路,要求跨部委协调并对药品生命周期实行全方位管理

在药品质量和安全上,继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44号文件后,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正式颁布,这是中国时隔18年对药品管理法的一次全面修改。新药品管理法设置多个条款鼓励创新,推进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工作,落实持有人主体责任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 。药品科学监管明确了改革临床试验管理,优化上市审评审批,促进创新和仿制协同发展,提高药品质量,和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四个最严”的要求,为建立科学、严格的药品监督管理制度,确保《药品管理法》有效贯彻执行提出更高标准。

在药品的市场准入政策上,从2018年成立起,国家医保局就承担着“三医联动”的使命,2019年是国家医保局政策年。医保政策三大重磅,改革利剑快速变革了整个医药行业。前后历时9个月的第四次国家医保目录调整和医保价格谈判,继2018年“4+7”药品集采试点,2019年国家医保局主导的两轮药品带量采购,和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四部委联合正式公布DRG的实施方案。新环境下政策对创业热情高涨的本土生物科技意味着机会,也带来了潜在的挑战。

在重大专项上,重大专项已进入收官冲刺阶段。截至2019年7月,累计139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其中1类新药44个,数量是专项实施前的8倍。新药创制专项将继续瞄准国家战略目标,聚焦人民的健康和医疗需求,不断研制出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的好药、新药。

此外,2019年,多部重要的促进健康的文件发布,包括“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和“健康中国行动 (2019-2030)”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为全面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制定战略和方向。

2、产品和研发

生物科技企业继续借力资本和政策的东风竞相布局,并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2019年新兴生物科技公司注册数量体现从量到质的转变。2019年新注册的生物科技公司(包括在业和存续,不含注销企业)数量比2018年有所减少,但有一定规模新公司的数量并未减少。据不完全统计(天眼查),2019年有4.1万个新注册的生物科技公司,比2018年减少了25%,比2017年减少了12%。但注册资金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生物科技企业2019年新注册的有1万个,占总体比例的25%,数量基本和2018年成立的企业数量持平,比2017年新成立的数量增加10%。由此可见,新企业数量虽然缩减了一些,但有一定规模的新增企业并未减少,反而较17年有所上升。

第二,2019年同样是药品审评审批加速的一年,本土生物科技企业获批创新药数量较18年有所下降,但18和19年在生物创新药的贡献显著。截至2019年12月31日,NMPA共批准超过24种新药上市(首次在中国上市的1类新药,不含疫苗、中药),其中国产新药9个,占比接近40%:本土医药企业正在成为我国生物科技领域的新生力量,包括恒瑞医药的第三个国产PD-1单抗, 卡瑞利珠单抗 (商品名:艾立妥),豪森国内首款自主研发的白血病新药,甲磺酸氟马替尼(商品名:昕福),再鼎医药首个本土卵巢癌创新药,尼拉帕利(商品名:则乐),百济神州第四个国产PD-1单抗,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商品名:百泽安)等 。本土生物科技企业的2个获批的创新药品分别是百济神州的PD-1替雷利珠单抗和再鼎的首个本土卵巢癌创新药PARP抑制剂尼拉帕利。

19年在本土企业创新产品并没有比18年有显著增长,且生物科技企业产品数量反而有所下滑(18年有7个来自生物科技企业获批),但随着研发管线的进展,预计未来两到三年会逐步迎来创新产品上市的新潮。

如果只看生物药,生物科技企业贡献了18年和19年本土企业所有创新产品的大部分,而在化药领域本土大药企还是占主流,但相比跨国企业产品数量(14个)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第三,2020-2022未来3年本土生物科技企业创新药将迎来上市高峰。

本土生物科技企业管线数量上比较丰富,有不少品种处于三期和上市申请阶段,未来三年新产品指日可待,后续储备也比较丰富,管线主要来源内部研发。

我们统计约15个上市的领先生物科技企业(见图二,一共有约有107个管线产品(仅计算分子数量,不区分适应症、不含海外管线和临床前产品),数量相当丰富。其中三期和上市申请的产品有24个,三期13个,未来三年预计会有大批新产品上市;而处于临床申请到临床二期产品占比78%,其中二期占比9%,一期占比35%,从结构上看也有较充分的后续管线梯队。

不同企业横向比较看,我们看到第一梯队(管线数量大于5个)信达、复宏汉霖、基石、亚盛、再鼎、和黄医药、百济神州、君实、歌礼和康宁杰瑞占了整体数量的88%,有10个产品在上市申请当中。

第四,管线同质化现状较严重,创新程度有待提升;19研发支出较18年有显著增长,但增速较17-18年增速放缓

从产品创新性来看,大部分产品还是me-too/me-better产品,first-in-class或者best-in-class的产品较少,即使有通过in-license获取的居多,因此管线创新有待提升。另外从靶点布局上来看,相同靶点布局较多,同质化较严重,未来竞争会比较激烈,对于上市速度和商业化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在产品布局上后来者要考虑差异化定位和布局才有可能取得佳绩。

从研发投入上来看,从我们统计的15家上市生物科技企业看,2017到2018年,研发开支增加一倍以上,但19年研发支出增速降到38%。大部分企业有显著增长,仅有少数企业有所缩减。18年全年总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人民币,18年上半年研发投入44亿元人民币,19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超过60亿元,其中百济神州位居第一。财报显示,其2018年总研发投入已超过46亿元人民币,2019年上半年研发支出超过28亿元人民币。

3、资本和市场

第一,2019年资本市场遇冷表明投资生物科技逐步转向理性和谨慎。

2017年和2018年,资本对本土创新药企的兴趣高涨,生物科技领跑投融资市场。2017年,据不完全统计,一级市场对生物科技公司投资达到了100次左右(包括未披露轮次),到2018年,投资案例达到了160件。经历2018年的投资数量高峰后,2019年生物科技企业投资热度有所回落,投资次数回落到100次左右,天使轮、A、B、C+轮投资案件数量较18年都出现明显下滑,尤其是A、B、C轮,A、B轮甚至低于17年数量(图三)。  

从一级市场投资金额分析,2019年的资金收紧更加明显。2017年对生物科技公司的投资总额估计已经达到了22亿美金(包括人民币和美元基金的投资,2018年高涨到72亿美金。而2019年内回落到29亿美金,高于2017年水平。分析在投资额的平均值和中位值,2019年除C轮每轮都相较于2018年有所回落,但高于2017年水平(见图三)。

2019年一级市场的整体回落,一部分原因可能归咎于各基金的融资在近两年更加艰难,投资人对投放资金更加审慎。但更大的原因可能还是基于二级市场上生物科技公司的市值表现、药品上市之后的商业表现以及国家政策走向等多方面因素,一级市场的投资人在看待生物科技公司类项目时,不论是投资决策还是估值定价都更趋于理性。

相对于一级市场的冷静和理性,2019年中国生物科技行业在二级市场新公司上市方面似乎斩获更多,但市值并未并有显著上升。2018年8月,歌礼制药开启在港交所上市的第一家无盈利的创新药生物技术公司之后,百济神州、华领医药、信达生物、君实生物相继在港交所敲钟上市,5家累计融资23.5亿美元。2019年,基石药业、迈博药业、复宏汉霖、亚盛医药、东曜药业、中国抗体和康宁杰瑞7家创新药生物技术公司加入这个队伍在港交所上市。但平均市场估值和平均融资体量较2018年有明显下降,8家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共融资15亿美金(未计入翰森制药)。此外,百济神州于2019年成功定增3.58亿美金。这12家生物技术公司,奠定了港交所作为中国无盈利创新药生物技术公司的最大上市平台地位。

从融资额度,2018年,12家生物科技公司获得了超过1亿美金融资。基石药业、腾盛博药、天境生物单笔超过2亿美金的融资额更是不断刷新圈内圈外人对生物科技公司的心理价位。2019年高额融资的案件数量和市场关注度都低了很多。全年只有三笔超过1亿美金(或等值人民币)的创新药公司融资。2019年1月2日,德琪医药宣布完成 1.2亿美元(约合 8.3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由博裕资本和方源资本共同领投。2019年5月, 上海艾力斯完成了首轮融资,融资金额11.8亿元人民币,由拾玉资本领投。2019年7月,乐普生物通过北京医疗投资者ShiyuCapital牵头的A系列融资筹集了1.31亿美元。

第二,股票市值受商业表现和政策影响波动频繁,管理好市值是生物科技发展值得关注问题

我们盘点从2017到2019年的IPO情况,一共有15个生物科技企业上市(见图一。17年有2家上市,18年有5家,19年有8家。但从管理市值的角度19年又是艰难的一年,我们统计的15家上市企业来看(见附录一)18年或以前上市的企业,19年总市值和18年基本持平,而17年或以前上市的生物科技企业18年总市值相比17年涨幅接近一倍。从平均市值水平看,19年相比18年平均市值水平降低约20%,一方面19年市值没有上升,另一方面19年上市公司市值水平较之前上市更低。

上海科创板的上市

2019年8月,微芯生物在上海科创板的上市,除了募集9.5亿人民币之外,更加实现了中国生物科技行业在港交所和纳斯达克之外的第三个上市平台的首例IPO。

此外,还有约10家医药公司进入科创板审批通道,包括苏州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