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生活  人工智能

我对人工智能的几点认识

我对人工智能的几点认识

  近年以来,神秘的人工智能开始走向大众视野。苹果Siri、百度语音助手等各种助手的出现使用户初步认识到人工智能的有趣和便捷,但受限于技术瓶颈,助手提供的智能服务并不智能,加上用户习惯并未养成,人工智能的普及始终未走上快车道。

  迈入今年,人工智能以更成熟的服务和传播方式呈现给用户。微软小冰在微信、微博等社会化平台说学逗唱,瞬间引爆人工智能,尽管小冰惨遭微信官方驱逐,微博短暂逗乐用户而非提供实质服务,小冰仍为人工智能的普及作出贡献。而近期小冰与京东展开合作,意味着小冰在电商等多元化场景的探索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人工智能被誉为21世纪世界三大尖端技术之一,微软、IBM、谷歌等国外巨头积极布局,也在国内互联网公司和创业者中引起巨大反响。今年5月,百度挖来“谷歌大脑”负责人吴恩达,全面领导百度研究院,规划百度在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的开展,尤其是百度大脑计划。

  在人工智能的大舞台上,除了巨头进击,中小创业者也跃跃欲试,图灵机器人就是典型。在与图灵创始人俞志晨深度交流后,使我对陌生的人工智能建立了几点认识。(本文不涉及图灵具体业务)

  俞志晨认为,一个真正的智能化机器人一定具备个性化属性,即机器人为用户推荐聊天、问答等个性化内容,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同时,他认为随着服务和功能的完善,机器人个性化属性将得到加深。

  在我看来,既然走智能平台之路,就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通过向开发者开放免费的API接口,方便导入后台数据库,比如实现客服、问答等功能就需要大数据的支持;二、平台具备自我学习能力,不断完善信息和丰富数据库。

  人工智能的本质就是机器自学习的过程。机器如何在没有人工干预的前提下进行自学习?俞志晨坦言,机器学习包括两大模块:一是数据来源,即大数据;二是数据处理方式,即机器学习算法,机器在自学习过程中两大模块同时运行。

  他进一步解释道,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研究中的全新领域,主要为建立、模拟人脑进行分析学习的神经网络,它模仿人脑的机制来解释数据,比如声音、图像。深度学习能增强机器学习的能力,整个机理得到大幅改进。

  《奇点临近》作者库兹韦尔曾大胆预言,21世纪中叶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将超过人类智能总和。这一论断在科技行业引起广泛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天方夜谭,也有人持观望态度。但在俞志晨看来,人工智能一旦做成,将对现有移动互联网产品商业模式产生巨大的颠覆,甚至很多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产品将不复存在。

  想象一个场景:当你想买手机,以往是通过朋友介绍或在各大电商网站比参数、比价格,选购成本较高,还不能完全确定是最佳选择。如何迅速筛选出你想要的手机?

  答案是人工智能。目前人工智能远未到达成熟的地步,以购物为例,它的进化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辅助性决策,意味着只简单提供建议而不能确保被用户采纳,二是依赖性决策,随着技术向前推进,数据不断积累,用户对机器人的依赖性将越来越强。用户只要调出购物服务,机器就能呈现最优方案,用户消费行为将发生巨大改变,逐渐成为用户值得信赖的贴身伴侣。

  放眼未来,人工智能将对互联网产品重构和变革起推动作用。理由如下:懒惰是人类的本性,PPTVCEO陶闯曾直言互联网用户两大特征是“贪婪和懒惰”,互联网产品也极力在“懒惰”上做文章,试图吸引用户关注和提升活跃度。人工智能的到来,将改变现有的购物、聊天和通信方式,甚至对社交产生冲击。

  比如阅读,用户均希望内容个性化定制,朋友圈主要呈现朋友推荐而并非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的人工智能能实现精准推荐,用户对朋友圈的依赖也将减弱。

  畅想归畅想,还是要回到现实,人工智能发展稍有不慎,将掉进坑里。俞志晨认为,大公司砸重金建研究院做长期研究,容易陷入理想化的境地,也就是打造一个大一统的平台,借此解决行业的所有问题,但现实是一些基础的问题还没得到解决。

  比如计算机诞生已有68年,人工智能程序仍运行在冯诺依曼模型上,冯诺依曼模型是程序存储,主要通过二进制形式进行运算,用它来模拟人工存在较大瓶颈,模拟不出情感、道德等人类特有特征,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基于生物计算机去变革,这是人工智能演化必经的基础性变革。

  这种基础性变革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基础层,二是应用服务层。通过技术的进步和数据的积累,两部分同步发生变化,带动数据和算法的竞争和突破。

  从产品层面分析,人工智能主要是为用户提供定制化服务,前期通过一些特色功能吸引用户,比如聊天,用户新鲜劲过后,如何提供优质服务和呈现形式来留住用户,值得从业者深思,毕竟小冰微博爆红后立刻销声匿迹还犹在昨天。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人工智能理解和看法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