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知识  探索

毓苑萃英 李健:科研就是要探索未知领域

毓苑萃英 李健:科研就是要探索未知领域

  被人们称为“拼命黄郎”的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曾经说过:“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 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李健以黄大年为标榜,积极忘我地投身于科研工作。近年来,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一区论文7篇,二区论文2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6篇 (学术领域全球前1%),论文总被引1100余次,H因子20。2016年获甘肃省高校科学优秀成果研究二等奖 (第一完),2016年入选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2016年获“甘肃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称号。

  近日,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公布了教育基金会第十六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和基金资助项目名单,您申报的科研项目获得资助,您能介绍一下青年教师基金吗?

  教育基金会是由前全国政协、香港著名实业家先生出资一亿港币与教育部合作于1986年成立的,旨在鼓励中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和出国留学青年回国内高校任教,对从事科学研究和在教学与科研中做出优异成绩的青年教师,进行资助和奖励。教育基金会第十六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是2017年3月份组织申报的,我校推荐申报“青年教师基金”共2项,国内高校共申报600余项,最终108项研究课题获得资助,我申报的基金项目是甘肃省高校包括兰州大学等申报的14项课题中唯一获得资助的项目,我个人获得资助的同时能为学校带来荣誉并使资助名额获得增加(各校申报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项目数为上一届获得资助项目数加上基数2),我倍感欣慰。

  您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主持过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项目、甘肃省自然基金、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和我校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等项目资助,同时入选2016年度英国皇家化学会“Top1%高被引中国作者”榜单,2016年入选陇原青年创新人才计划,2016年获甘肃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称号,2017年指导学生获第一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一等奖、您本人获得优秀指导教师。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您认为有哪些特殊的品质呢?

  这些成绩也算不上什么,现在还是起步的阶段,还需要继续努力。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品质,就跟所有潜心科研的人一样,需要一些坚持的精神和韧性,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每天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平均为10小时,周末也就休息半天,节假日也很少休息。我始终认为低头拉车的同时也还要学会抬头看路,紧抓机遇很重要。同时也要拓宽视野,不能闭门造车,我们本来地处西部,资源平台都不占优势,只能通过参加有份量的学术会议、外出学习深造等方式去接触优秀的资源。这几年一路走来,取得了一些成绩。经历的各种挫折和失败也是数不胜数,科研的道路上没有坦途。

  老师您刚才也提到您为科研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根据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2018年3月15日发布的最新ESI数据(数据覆盖时间200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显示:西北师范大学ESI高被引论文(学术领域全球前1%)22篇,ESI热点论文(学术领域全球前0.1%)1篇,其中我校为第一单位的ESI高被引论文16篇,您自己就贡献了其中的6篇,仅有的一篇ESI热点论文1篇为您贡献。由此可见,您的学术科研对我校贡献很大。在科研方面,您有哪些持久追求的信念吗?

  谈不上贡献很大,我的贡献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学校的发展是数以千计的教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按照目前国家实施的双一流建设的战略目标和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趋向,不管科研还是教学,提高质量是发展的生命线。在政策导向方面,我们应该纠正以论文数量取胜的衡量标准,对接外部大环境,重视质量,重视影响力;在科学研究方面,我始终给学生强调最基本的学术规范,强调对论文的追踪和学习,扭住一个点做细做深。科研就是要探索未知领域,我们应当不放弃任何一棵小树,才能拥有整片森林。

  好奇心是探索未知领域的开端,灵感是打开未知领域的钥匙。我的科研灵感最先来源于对生活中特殊实物或现象的好奇心,然后通过自身深厚科研理底和长期科研实践中积累经验的精炼与总结,使自己突发“奇想”,产生“灵感”。最后,结合相关科研文献形成一套完整的科研思路。

  我认为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正相关的关系。高校不同于其他科研院所,除了科研还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自己有一桶才能给学生一杯,因为学科间的差异性比较大,尤其像我们理工科,虽然基础性的框架不怎么变,但随着新兴研究领域的拓展,知识的更新也很快,连带着的是学生思维方式和论文写作方面的启发和训练。我教授的是《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基础》等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综合了高数、物理、化学化工等内容,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我对学生要求也比较严,会适当地把他们逼一逼,也不怕学生给差评。同时,我的课题组也会加入自愿找来的本科生,也给大学生课外创新团队做指导老师,让这些有科研意愿的学生及早参与实验,和硕士生一道接受学术训练。所以,科研和教学是一个工作的两面,并没有割裂。只要用心负责,灌注给学生的也是一种无形的影响。

  您的本科、硕士、博士阶段都不是在西北师大学习的,您为什么来到了师大教课呢?能讲讲您和西北师大的故事吗?

  来师大工作也算是一种缘分吧,最开始回来也是考虑到离家比较近,方便照顾家里,正好师大招收这个专业。跟化学相比,虽然我所在的化工学科相对比较弱,但我们这个学科团队始终在微小处前进着。

  学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宝贵的人文积淀,校园环境优美,在我的印象中,西北师大是一座散发着文脉馨香的圣殿,虽然现在她的光彩有待进一步发掘,需要获得更多的支持激发她的活力,需要破除更多机制体制的藩篱迈上更高的台阶,需要我们发扬主人翁精神,对学校对未来葆有新期待;也希望学校能给教师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创造一个干事与创业的良好环境。

  李健,1983年2月生于甘肃临洮。2000年9月至2004年6月在吉林化工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07年6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2012年6月在中科院兰州化物所获工学博士学位。2016年11月至今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化工系副主任,主要从事超浸润界面材料的研究工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