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知识  未来

2000科学实验3代教学(2000科学实验4代灯泡教学)

2000科学实验3代教学(2000科学实验4代灯泡教学)

 

半自动洗衣机不转了怎么维修,检查电源是否接通,电源不通,半自动洗衣机肯定不转,听一下有没有“嗡嗡”声,如果没有,就可能是插座没有电或按键开关有故障,检查一下电源插座是否没电,可以排除一下电源的问题。

前不久,在 YouTube 坐拥千万粉丝的科普大佬 Veritasium (真理元素),发布了一个视频,标题叫做「有关电学的一个巨大误解」。

误解?诶,猎奇是人类的天性,好想知道内容,往下看。

视频从一个提问开始:假设有这样一个巨型电路,包含一个电源、一个开关、一个理想灯泡 (稍微有点电流就亮),通过两根 30 万公里长的导线连接,灯泡距离电源只有 1 米远,那么,闭合开关后,灯泡多久会亮?

问题如图所示

说到电力资源,相信很多朋友应当非常的熟悉,因为在我们的家居生活当中,不论是做饭还是烧水一般都需要使用电,不过相信更多的朋友也清楚在用电的时候是非常危险的。

下面五个选项,你觉得哪个是对的呢?

A. 0.5s

B. 1s

C. 2s

D. 1/c s

E. 以上全错

真理元素 Veritasium 给出的答案是 D,并表示:你上课学到的知识,有谎言隐藏其中

视频一出,就在物理科普届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众多大佬站出来,用自己的方式对此问题展开探讨,其中包括大家熟知的李永乐老师、知名电子工程师 ElectroBOOM 等。

此外,在多个平台,中外领域内的网友们也在认真探讨,有理论层面的针锋相对,也有真买来 1000 米电线实地试验的执着玩家,大家尝试用各种方法证明真理元素 Veritasium 搞错了,答案应该选 B:1s。

普通群众面对这等神仙下凡科普论战的难得场面,大呼精彩。

由于问题的论证过程涉及到很多物理学概念,这里不展开讲解,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观看,下面是部分路标:

1) B 站真理元素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Q4y1e7Lu?spm_id_from=333.999.0.0

2) 1000 米导线实验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Vrhk5OjBP8

3) ElectroBO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ph500cPK28&ab_channel=ElectroBOOM

4) ElectroBOOM B站中文翻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b4y1q71Z

一个小小的灯泡思想实验,居然能够吸引一个如此庞大的专业团出面论战,围观群众也喜而乐见,有网友欣慰地感慨:科学无所谓对错,最怕停下来不去探索对错

遥想当年,我曾看过一个十几分钟的视频,是崔永元与复旦教授关于转基因食品的激烈辩论,这场发生在大学校园里的辩论,将质疑与思辨体现的淋漓尽致。

当代最可怕的事情之一,就是科学研究跑的太快,没能带上辨别对错的能力

2010 年底,大西洋月刊发表了一篇充斥着愤怒与不满的文章,标题叫做「谎言、该死的谎言与医学研究」(Lies, Damned Lies, and Medical Science)。

变频压缩机即俗称的变频冰箱,由于制冷量可调节,使得冰箱的制冷量可以与冰箱的负载良好地匹配,当冰箱所需制冷量较小时,压缩机可以低速运转。

文中,斯坦福大学预防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约翰·埃尼迪斯谈到:科学家经常会说错。如果一条新闻说的是医学研究,哪怕研究论文发表在最权威医学期刊上,且拥有高引用率,你应该做的,也只是全部忽略。

早在 2005 年,埃尼迪斯就曾发表两篇论文,证明大部分医学研究都是错误的。这两篇论文在医学界传播的很快,可就是普通人看来如此偏激的结论,却没人站出来质疑,甚至大家连惊讶都没有,因为对搞医学研究的科学家来说,这已是公开的秘密:医学研究根本不靠谱。

其中一篇论文中说到:医学研究是充满偏见的。假设你要研究一种药物对人的健康是否有好处,而你又希望能够证明有好处的时候,证明这一点并不难。

首先,那些好研究、效应明显的早都被证明完了,现在大部分医学研究的效应都非常微弱,极难精准拿捏;其次,如果病人在用药后,病情并没有明显好转,但由于你希望这个药有效,所以你会无意识地刻意寻找病情好转的证据,这样一来,你很可能把原本没有好转的病人错误地判断成好转。

此外,研究者也有可能出于受到医药公司资助而希望证明药物的疗效,也可能迫切希望发表一篇有轰动效应的论文而特意搞出一个惊人的结果。

总之,医学研究充满不确定的偏见。

早有研究称维生素 E 可以降低冠心病风险,可有团队用超过 2000 人的严格随机实验证明,维生素 E 根本不能降低冠心病风险,并在 2000 年将研究成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直到今天,这一结论都没有被推翻。

但神奇的是,这个经过严谨实验而得出的结论,在发表 5 年后,仍有 50% 的新发论文引用着之前那些错误结论的论文,且论文发表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引用的结果已被证明是错的。

就在大西洋月刊发表那篇文章后不久,时代周刊也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更为直白:「研究人员声称 90% 的医学研究都是错的」。

文中提到,受埃尼迪斯的言论影响,有医学团队正在重新审查那些广为流传的医学研究,并发现了一些与常规认知相反的结论,比如做乳房自查,非但不会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反而可能会引起更大危害;又比如并没有足够证据表明接种流感疫苗有助于防治流感。

时代周刊发文后,新闻周刊紧随其后,也发了一篇文章,称又有一些已被普及的医学常识被推翻了,比如患者如果没有心脏病史,那么除了大蒜,就连那些专门降低胆固醇的药,也都属于安慰剂,根本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又比如人体内几乎都有足量的维生素 D,绝大多数人从阳光中就能获取每日所需 (白人晒太阳 5 分钟,有色人种也只需 15-20 分钟),所以补钙要搭配维 D的说法纯属胡扯。

研究出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人在意。

到此,再回头看文章开头大佬们的激辩,是不是顿时觉得意义非凡?在信息高速流转的今天,以谦卑的姿态无条件接纳信息,并不明智。

武林外传中说:勤学多问为什么,这样的态度才算好。

万维钢也说:这个风起云涌的现代世界,太有意思了,如果不去好好了解这个世界最新的思想,仅仅满足于当个特定专业的知识分子,简直白生一回。

未来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同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一种劳动。

参考资料:

1、https://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2010/11/lies-damned-lies-and-medical-science/308269/

2、https://healthland.time.com/2010/10/20/a-researchers-claim-90-of-medical-research-is-wrong/

文 | 木子Yanni

嗨,这里是浅黑科技,在未来面前,我们都是孩子。

想看更多科技故事,欢迎戳→微信公众号:浅黑科技。

大家都知道在烈日下暴晒容易中暑,但是您知道吗?在空调房中久了也容易得“阴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