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知识  未来

愿在温厚土地上书写我的未来

愿在温厚土地上书写我的未来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魏叶云今年暑假参与了一场“同行计划”,去到了家乡山西太原实践。正是这样一次“同行”实践,让她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计划。和她有同样转变的还有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徐菁。近日,同济大学团委举办的一场成果汇报会上,她们的这些经历打动了很多同学。

  “在四川实践的一个月,我能感受到,这里在变新、变强,我也被我们青年在这变局中的担当与作为所感染。回来会是个好选择,我也想像他们那样为家乡做点事。”

  今年暑假,徐菁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四川成都市。家里的小猫咪、楼下的冒菜店、雾蒙蒙的天气、熟悉的四川话,都是徐菁对乡愁的记忆,但在外求学这么多年,她已经很久没好好感受到这些了。龙泉驿区是她这次“同行计划”实践的地方。“小时常来,我外公外婆便住在这里。”徐菁告诉记者,再次踏上儿时道路,一切都变得既熟悉又陌生。

  她还记得小时候,地铁还没有开始建造,需要在几个公交站兜兜转转才能回到外公外婆家。如今,地铁二号线已经通车,走出终点站后十分钟便能到达。二十年来,交通变得更便利了,但生活中常走的路、常去的公园、常吃的餐馆却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痕迹。“变与不变中的穿插与融合,让我非常有感触。”

  这次实践,她围绕“校院企地合作”的课题,调研、走访了数十家企业,“同创谷”就是其中之一。这是同济在上海之外的首个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也是她走访调研的第一站,在这里,她也受到了很多师兄师姐们的启迪。

  “以前会觉得,大家都想走出这片盆地,到发展更快速的地方去,但这次我看到了很多奋斗在巴蜀热土上的校友,不管在哪块土地,都能做出一番事业。”徐菁说。在“同创谷”,她见识到了校友桂仲成研究的圭目机器人,如今他们团队的道路检测机器人已经在高速公路、市政、机场等行业领域投入应用。“小小的梦想是能一点点生根发芽结出硕果的。”

  在龙泉,她和师兄、同济的化学博士伍众益聊过天,作为重庆人的他,如今是东安街道城市更新办的负责人,从象牙塔走出来,来到城市管理的基层一线,等于转换了一个赛道。“我们曾提了个刁钻的问题,师兄放弃了专攻多年的领域,选择到基层工作,是否会感到之前学习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了呢?”

  徐菁记得师兄当时回答说:“放弃了长达十年的专业并不意味着它们在工作没有了用处。相反,实验室中锻炼的坚忍不拔的精神、学习过程中培养的触类旁通的能力、理工科所具有的别具特色的思维,这些都能在工作的处理上达到更好的效果。”

  “龙泉以前其实是一片郊区,现在却换了模样,大运会也在这里举行。”徐菁说,这都让她发现:这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在四川实践的一个月,我能感受到,这里在变新、变强,我也被我们青年在这变局中的担当与作为所感染。回来会是个好选择,我也想像他们那样为家乡做点事。”

  “毕业后我愿意回到家乡、我想回到家乡,把个人的职业规划与家乡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在这片古老而温厚的土地上书写我的未来。”

  魏叶云的家乡则在山西,这里是大家口中盛产“煤老板”、人口吃面、大碗喝醋的地方,也是在她印象中“无休止地炸山挖煤,经济发展落后、成长潜力不足、创业环境垫底、留不住人才”的地方,自她出生成长后,就疯狂想逃离。

  “我记忆中,家乡的天总是灰蒙蒙的,上学路上,来往疾驰的车辆飞扬起黄土,一不留神便被扑得满身满脸的煤灰。”魏叶云说,但是今年暑假久违地踏上故土,却让她想起了林徽因在《山西通信》中写的“天是透明的蓝,白云更流动得使人可以忘记很多的事”,明净的天空、清新的空气、澄澈的汾河、整洁的街区,她惊奇地发现,家乡原来早已焕发新颜。

  而在太原市委部实践的经历让她对自己曾经思考过无数遍的问题有了全新的答案——家乡要不要回?能不能回?回去了能做些什么?“现在,我想我的同行经历可以解答这些问题。”她说。

  虽然是个实习生,她却能感受到当地对他们这些学生的尊重。“我们团队中的申云璞同学在晋源区委组织部实习,因为距离远,来回交通就要1个小事,单位便主动安排他入住晋源区人才公寓,方便他上班。”魏叶云在市委部六科实习,让她感到高兴的是,不仅有专人一对一带教,工作内容也不似预想的“端茶倒水打下手”,而是参与了部门多项核心工作,参与组织多场工作会议,独立撰写“太原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调研报告”“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标准”等文稿。在实践过程中,她也了解到了太原的人才新政、各类保障措施,看到家乡对吸引人才充满了诚意。“我想,回到家乡工作将是无后顾之忧的。”

  同样,在实践过程中,她也发现了回到家乡很有发展空间。“我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我注意到,2021年5月19日,《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公布,细读相关文件、纵观太原现状,不难发现,太原将是一个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城市,对我而言会是很好的发展平台。”

  “在山西,我亲历了家乡的成长与变化,也见证了家乡转型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作为同济青年,毕业后我愿意回到家乡、我想回到家乡,把个人的职业规划与家乡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在这片古老而温厚的土地上书写我的未来。”魏叶云说。

  “他们怀揣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信念和理想,在与我们相仿的年纪,来到最艰苦的地方,让我敬佩,也让我领悟到,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一代。”

  魏叶云和徐菁都是2021年同济大学“同行计划”暑期实践队的成员。和她们一样,今年暑假,学校29个学院的近300位同学在分赴全国8个省市自治区开展实践锻炼的过程中,都有了或多或少的收获。同济大学举行的一场成果报告会,让更多同学共享了这些收获。

  交通运输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郑云鹏在湖南省长沙市高新区管委会住建局市政处实践,这和他“道路与机场工程”专业十分契合。来到这里的第一天,就有幸参加了“桐梓坡路立体空间品质提升工程方案设计”的方案比选会议。“这个会连着开了好几天,每天从下午一点开到晚上九点半,在大会上有各路专家,而我作为同济的研究生,也从自己的专业方向提了一些建议。”看着自己参与的工程项目一步步推进、一步步落地,他觉得自己迈出了“将论文写满祖国山河”的一小步,工作辛苦繁忙,内心却充满了“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成就感与踏实感”。

  在新疆和田地区乡村振兴局实践的交通运输工程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赵崇毓说,在一线亲眼见证乡村振兴的故事,让她懂得了伟大来自平凡。“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基层的脱贫干部对脱贫户的情况都十分了解,从一户有几口人,到家里几个娃娃要上学,事无巨细。”在下乡工作中,他们遇到了很多基层干部,其中不乏研究生毕业的新疆选调生和志愿来新疆服务的西部志愿者。“他们怀揣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信念和理想,在与我们相仿的年纪,来到最艰苦的地方,让我敬佩,也让我领悟到,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一代。”

  报告会最后,魏叶云等八位同学还获得同济大学“时代声音青年讲师”聘书。同济大学党委彭震伟表示,希望同学们传承同济“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优良传统,让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进一步坚定扎根人民、服务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选择,用奋斗书写“青春与祖国同行”最美的诗篇。

  “同行计划”负责老师、同济大学团委葛畅介绍,后续“同行计划”优秀实践学子将以“时代声音青年讲师”的身份,参与到“送团课进支部”等青年志愿宣讲工作中,以自己的实践经历和感悟影响激励身边更多的同学,继续传播时代强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