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知识  杂谈

《科学》杂志100岁储备了中国第一代科学家

《科学》杂志100岁储备了中国第一代科学家

  20世纪初,中国人迎来了两位陌生人:德先生(demoevccy)与赛先生(science)。1915年1月,由中国第一代旅美爱国青年结成的中国科学社在上海创办了《科学》杂志,发刊词中振聋发聩地呐喊:“‘科学’是与‘民权’并列的国家强盛所必须的两条‘平行线’之一。”这一声对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呼唤比陈独秀的《新青年》杂志还早了8个月。

  一个世纪过去,《科学》杂志刊行至今。它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学术期刊,也是我国现代科学史上历时最长的综合性科学刊物。为传播科学的帜志,10月21日“中国科学社和《科学》一百周年纪念会暨上海市科协第十三届学术年会开幕式”将在上海举办,随后上海市科技精英颁奖仪式、“赛先生在中国:中国科学社成立百年纪念暨国际学术讨论会”等活动也将陆续开展,来自美国、捷克,以及中国的20多位海内外学者将聚集一堂进行学术交流。

  Science多指近代科学,它在西方诞生的时候,国人对它多是无知、漠视或俯视,少有清醒的正视。即使到辛亥年间,国人对科学的理解还相当肤浅和混乱,多分不清科学与技术,也分不清科学与魔术,更谈不上对科学的本质和功能有清楚的认识。

  辛亥之后,随着中国进步青年掀起的新文化运动,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被大量引入中国。1914年6月10日,留学美国康乃尔大学的任鸿隽、杨杏佛、胡明复、赵元任、周仁、秉志、章元善、过探先、金邦正等10多名中国学子聚集在一起,为了摆脱“学术荒芜之国”的面貌,向中国国内民众宣传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提倡科学方法,商讨成立中国科学社,并决定募集资金,首先创办“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帜志”的《科学》杂志。

  1914年,中国科学社成员合影。前排:左二周仁,左三任鸿隽,左五赵元任,左六杨杏佛;中排:左二秉志,左三胡明复,左四金邦正;后排:左二过探先。

  1915年1月1日,《科学》创刊号经留学生在美国康乃尔大学编辑,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在国内正式印刷发行。它的出版,成为新文化运动惊雷乍响之前,悄然绽放的第一枝报春花,开启了在中国传播科学的新里程。

  “《科学》杂志创刊即‘从整个根本入手’阐释科学的本质,介绍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事业,以及科学推动社会发展的各种功能,促使国人的科学概念从朦胧走向清晰。可以说,正是《科学》杂志一再地向国人呼吁,应该有一个‘整体’的科学概念,不要让‘分科之学’的观念割裂肢解了这个以探索为核心的完整的科学概念。”《科学》杂志编辑部主任段韬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

  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为中国近代的科学事业,“储备”了第一代科学家。中国科学社的宗旨是“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按照这一宗旨,中国科学社除了出版书刊提倡科学研究和科学体制化外,创建了生物研究所直接开展科学研究,还筹建了为科研服务的科学图书馆,以及其他科学事业。可见,这一宗旨一旦化为行动,就是中国科学体制化的发轫。

  段韬说:“在这些活动中,当初准备以科学为业的人,也就真正成了以科学为业的人,其中不少人成了中国近代科学不同领域的第一代科学家。从中国科学社第一届决策机构董事会(后改称理事会)的五位成员——任鸿隽、赵元任、胡明复、秉志和周仁的身上,可以明显看到这种社会角色的变动”。

  中国科学社发起人、社长任鸿隽,终身从事科学宣传、科学教育组织工作,堪称“科学事业家”。在中国科学社担任会计的胡明复,则是中国的第一位数学博士。董事秉志则堪称中国现代生物学的奠基人和动物学的一代宗师,他创办和长期主持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还曾主持创办静生生物调查所。董事周仁则是中国现代钢铁冶金学和陶瓷学的开创者之一。

  中国科学社绝大多数都是从事科学工作与工程技术有成绩的人才。此外还特邀社员十余人,包括蔡元培、马君武、张轶欧、周美权、葛利普等。名誉会员二人,为南通的张謇及美国的生。从中国科学社发起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社员已发展至千人,大量社员如:土木工程学家茅以升、地理学家竺可桢、数学家姜立夫、地质学家丁文江等人为我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著名科学家华罗庚十几岁就爱读《科学》杂志,1930年还是金坛中学事务员的华罗庚在《科学》15卷2期首次发表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轰动数学界,这成了他一生的转折点,而后华罗庚破格进清华,走上数学研究道路。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如今读者们阅读书籍杂志的横排字体版式设计、西式标点符号等均是由《科学》杂志率先引进的,是中国出版文化史上的创举。《科学》在创刊号上说明:“本杂志印法旁行上左,兼用西文句读点乙,以便插写算术物理化学诸方程式。”段韬说:“《科学》杂志排版形式上的历史性革新,其内在的驱动力来自传播近现代科学的需要。这在当时出版的众多期刊读物中,目的之明确,革新之彻底,恐怕找不到第二家”。

  为统一科学名词,中国科学社创办初期即成立了“名词讨论会”,规范引进的西方科学名词译名,我们现在用的许多科学名词都来源于当年的《科学》杂志的首次使用,比如现在大家熟悉的“电视”一词,就是从《科学》杂志而来。

  100年里,《科学》曾两度停刊。1985年,经何泽慧等科学家倡议,组成以周光召伟为主编、知名科学家为主的编委会,得以第二次复刊。“关于思维方式和科学思维方式的传播普及工作是存在着不足与盲点的。复刊后的《科学》,愿继续以阐述好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式为己任,面向读者做好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这一基础性的工作。”段韬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科学课》期刊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